赵灿良
常景运(1798--1850)字中天号午亭,河南伊阳(今汝阳县)人也。幼承庭训,稍长读书于家塾。未及九年,稍迟成名,由是辞儒归武。中嘉庆戊寅(1818年)进士,嘉庆己卯(1819年)兵部授予营守备。据《嘉庆朝起居注》,和常景运一起授予营守备的,还有计锦珩、关彪等十三人。后被授云南省会守备,继任曲靖协中营都司,升署新山嶍营游击。历任开化游击,复升元江营参将,历调东川广南等营参将,升任永昌副将,署理昭通总兵,诰授镇国将军武功大夫。1850年卒于云南,奉圣旨归葬。常景运坟茔在今汝阳县蔡店镇库头村西边,常氏祖坟之中。
常景运任永昌副将期间,发生了清末回民和汉民之间的打斗事件,作为地方上军事负责人,他遭受到道光皇帝的处罚被摘取顶带。据《清道光实录》卷四百二十三,道光二十五(1845)年十月“署永昌协常景运、保山县知县李峥嵘,系该管地方,均难辞咎。著一并摘去顶带,责令实力防护城垣。傥有疏虞即行严参治罪。”
据盛毓华《永昌汉回互斗案节略》:
迤西之祸,又莫甚于永昌(今云南保山市),其事之奇而又奇,其祸之惨而又惨,实属创见创闻。客岁冬,香匪又借端滋事,变出非常,几无天日;幸而制府林公(林则徐)调集兵练,亲临督办,天威远震不战屈人。元恶授首,小丑悉平,据数年之重冤积弊,一县澄清;不啻于挽东海之波澜以涤尘垢,拨九天之云雾而重睹日光也。
永昌之乱起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终于1848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期间,林则徐采用强力手段平息了前后持续5年之久的回汉打斗事件。正如“节略”说言“其祸之惨又惨,实属创见创闻”。在1845年5月,“时板桥武生张占魁进城报警返,经上村,回众横拖下马,拽入清真寺,剥其皮、炙其肉、抽其筋,然后剖其心以食,断其头以祭旗。”(回民)遂进攻下村,去城仅十里矣,太守金征、署协镇常景运闻警,令中军杨春富率兵三百名,往下村堵御。这次争斗,汉人在清绿营兵的协助下,回民被杀不下三百人。
据盛毓华《永昌汉回互斗案节略》、《清道光实录》,常景运在永昌之乱中遭受皇上责罚的原因有二:一、作为永昌地区的军事将领,他没有能有效地平息回汉之间的内斗;二、在永昌之乱中,常景运所带领的清军有滥杀回民的事件。据《常氏家谱》,在永昌之乱后,常景运又受到皇帝重用,被授以“署理昭通总兵,诰授镇国将军武功大夫”。
主要参考文献:
《嘉庆朝起居注》:己卯年十月十九日戌申,兵部将新科中式武举徐开业等带领引见,上钦定甲乙分别营卫用,一甲一名徐开业授为头等侍卫,一甲二名秦钟英、一甲三名梅万清授为二等侍卫。二甲之杨录之、赵毓柱、谭龙光、吕恒安、张同道授为三等侍卫。三甲之陈大魁、马善宝、于履平、张承浚等十人授蓝翎侍卫。常景运、计锦珩、关彪等十三人俱以营守备用;何明德、朱鹏飞、王德成、杨銮等十二人俱以卫守备用。
《伊阳县志卷三·选举》
常景运嘉庆戊寅(1818年)科见进士
据盛毓华《永昌汉回互斗案节略》:
迤西之祸,又莫甚于永昌(今云南保山市),其事之奇而又奇,其祸之惨而又惨,实属创见创闻。客岁冬,香匪又借端滋事,变出非常,几无天日;幸而制府林公(林则徐)调集兵练,亲临督办,天威远震不战屈人。元恶授首,小丑悉平,据数年之重冤积弊,一县澄清;不啻于挽东海之波澜以涤尘垢,拨九天之云雾而重睹日光也。
汝阳库头村外家《常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