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想到这个话题到真正动笔,中间隔了半年,懒是其一,关键也没有勇气触及。
有一天看到超级霸气的一句话,“年轻人,有一天你们都会老去”。听起来像个诅咒是不是?像是年纪大的人对意气风发的鲜肉们的一个宣战是吗?今天,玩个思想实验吧,抛开对衰老和死亡的抗拒,一点点接受这个真相。
年轻人以自己的青春为傲,发明了“老阿姨”“中年妇女”“大叔(这个词风向有些变,也是侧面的年龄歧视,另说)”等等来显示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不通情理,已然被社会淘汰。这是我不能苟同的,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个年纪都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不管中间过程如何,最终,我们都会走向衰老。毕竟,世界总是属于年轻人的 :P
最近刷《欢乐颂2》,越看越觉得传递的价值观让人胆战心惊。主角们的原生家庭没有一个是通情达理的,都带着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站在樊胜美的角度去分析她如何不够决断,讨论如何安迪和曲筱绡就是人生赢家是不公平的,与父辈的决裂并不是人生幸福的前提。
假设你是樊胜美的母亲,儿子不争气,女儿在外打拼,每年有固定的收入贴补家庭。自己没有积蓄,不得不依赖女儿;儿子却也甩不掉,那一点钱还要分一点出去,生活过得紧巴巴,还要分出精力照顾孙子。本以为就这样了,谁知道老板又生了病,成了植物人,家里的主心骨就只剩自己一个人。那能怎么办呢?
这个例子很极端吗?离自己很遥远吗?并不尽然。衰老和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我们能做的,是提前计划,防范未然。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想象这样一个故事:
75岁,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已经各自成家立业,正常退休生活过了10年,起初,还可以去和老伴跳跳广场舞,和楼下邻居们聊聊天,再也不用朝九晚五,也不用赶着去上班,生活似乎过得不错。天气好的时候安排一趟旅游,也是享受。
85岁,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甚至今天还早起出门去公园遛了个弯。可是,突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似乎每个方向看起来都是对的方向,但是就是怎么走都没有办法找到写着45号的门牌。有个好心的年轻人发现了,辛好手机里存着儿女的联系方式,终于被接回了家。不能服输,这只是偶尔犯个糊涂而已,谁不会偶尔出点什么毛病呢?儿女提议住到养老院,才不!那多无聊,每天都被监视!
90岁,和老伴完全放弃了出行,活动范围从世界各地到了距离房子5公里以内的地方。虽然不情愿,开始习惯于拄着拐杖四处走,半小时大概能走400米吧,但这也已经是很厉害了。老伴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年初患了糖尿病,还好手还比较稳,能够注射胰岛素。习惯了走路的时候听到塑料袋的摩擦声。
95岁,三年前的一次昏倒,已经没有挣扎的资格。躺在养老院的床上,有时候整天都不出门,看着窗户外面的树叶在风中摇曳,庆幸自己的视力还算清晰。老伴的病情加重,儿女们商量着要上呼吸机,用各种医疗设备维持他的生命。他已经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了,每天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他说他不想要这样活着,他说和最爱的人看过南极的日出,在巴西丛林历险,也在紫藤架下晒过暖阳,生命就到这里吧。不要什么治疗,回家,和爱的人在一起,平静地享受最后的时光。家庭会议开了几轮,最终决定了尊重老伴的意见。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微笑地闭上眼睛。
97岁,除了半坐起身子吃饭之外,几乎没有力气再做其他任何事情了。同时,一些疾病也开始发作,甚至习惯了每天3次吞下的几十颗药丸,治疗的痛苦会导致全身疼痛。
99岁,儿女看着身体插满管子慢慢吞食一点流体食物的你,有点惊讶于你的承受能力。在70岁环游世界的时候,你可是扬言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的。可是他们不知道,人的求生欲望能有多强。
接受衰老
接受自己有一天会变成在公交车上的老爷爷或者老奶奶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哪怕60岁的人,可能也要花时间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生活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90后们几乎没有和老人共同成长的经历,毕竟,生活中尊敬老人和照顾老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是从我刚过完84岁大寿的爷爷开始的。起初,我非常不能理解我的爷爷,家里的积灰的二胡,墙上的竹箫,层叠的剧本和遒劲的毛笔字,无一不在展示着爷爷曾经的青春时光。为什么,他不写字了呢?为什么不吹箫了呢?一度我觉得,一定是我爷爷太懒了,你看别人家,80岁还在环游世界呢!直到有一天,妈妈和我说,爷爷好像反应开始慢了,腿脚没那么便利了,走路都有点困难···我忽然很害怕,虽然不想承认,但爷爷的身体的确大不如前了,也许拿起毛笔手会抖,也许牙齿松动吹箫的时候会跑风,眼睛开始有些昏花,剧本看起来,也是模糊一片了吧。便只能整日开着电视机,听每10分钟,就会插播专制老年各种疾病的神药广告的地方电视台,播着自己最爱的河南梆子。
每年过年回家,我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衰老的力量,真实的让人心疼,还好母亲在家尽心照顾,爷爷奶奶有孝顺的儿女。至于自己老去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完全不知道,希望养老院足够好,而我又有足够的养老金支撑。
最好的告别
优雅地老去说起来很容易,自人类诞生起,就没能破解衰老的谜题,再怎么样,90岁时,大部分人都需要去面对不断失控的身体了。一系列我们理所当然的事情会变得陌生起来,比如稳稳地拿筷子夹菜,比如尝一口曾经最爱的青瓜。
人到了30岁以后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高达70%,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保持运动,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身体是一切的本钱。但不要把健康想当然,之前说的,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有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预期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疾病、生命留好后路很重要,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在30岁之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保障计划,包括购买合适的重疾和人身保险。即便如此,我们在必要的时候也不得不面临一些选择,需要什么要的治疗方式?能接受仅仅保持呼吸地活着吗?是否和家人沟通?是在医院里存活三个月还是在家里没有痛苦地生活15天?最后关头,有勇气和世界告别吗?
从现在起,尝试着过一种倒计时的生活,知道寿命有限,想做什么?想经历什么呢?重新思考当前的生活模式,是在朝你想要的方向吗?有什么事,你一直想做但一直觉得还没到合适的时机吗?要知道,一只冰激凌对8岁的孩子和38的你,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但还是要注意,这种思考,和所谓地“活在当下”是两件事情。很多人倡导活在当下,我实在不敢苟同,未来是基于当下的,没有规划感地及时行乐只会越来越迷茫。尝试做个“墓志铭”练习,如果有一天你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朋友、家人回来和你道别,你希望他们怎么想你呢?
知道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趁年轻去实现愿望吧,千万不要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畏手畏脚。你连死亡都接受了,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呢?
** 关联荐书 **
《最好的抉择》我有纸质版,可以借阅或者出售给感兴趣的读者哈 :)
若说2016年带给我最大震动的书,莫过于这两本了。推荐指数5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