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层出不穷,有大有小,比如“今天中午吃什么”“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公司内部出了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当问题来临时,我们呈现出怎样的姿态就决定了问题结果的形态。换句话说,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我们的态度就引导了问题结果的走向。
我把人遇到问题时所呈现的姿态分为三种,分别是:漠然姿态、惶恐姿态以及积极姿态。
漠然姿态
有的人在遇到问题时总会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势,“认为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对自己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便把它搁置在一边。”事实上,事情真的与自己无关吗?真的是这样的吗?千万别被你自以为是的假象给蒙蔽了!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成长为优秀的企业靠的是什么?有的说靠产品、有的说靠战略、还有的说靠技术,其实不管靠什么,追本溯源靠的就是人,人是第一生产力嘛。一个企业的每砖每瓦肯定是靠人来构筑的。
那么问题来了,设想一下一个对公司成长漠不关心的员工,他会对公司做出怎样的贡献?他想做出贡献吗?(我这里说的贡献指的是除了本职工作以外的“意外惊喜”)也许这样的员工只是完成上司每天交待的工作,然后下班回到家后安逸的拿出手机打游戏吧。那么这样的人在公司里能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吗?
当然,我并不排斥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尊重,但我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是这类人就得当心了,因为你很有可能会成为公司裁员时的首要对象。刚说过了,一个企业之所以优秀,靠的是有人来为它添砖加瓦和想为它添砖加瓦!你可能会说“我每天上班都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啊,难道不是添砖加瓦吗?”
我这里说的添砖加瓦指的是你无时无刻都想着去为它添加砖瓦。换句话说,上级指派给你添加多少个砖瓦你就添加多少个吗,如果公司里每个人都这样,这样的企业也不会变强,更不会优秀,这个企业最终可能被市场淹没并且淘汰出局,这时候的你也无安身之处了。
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个优秀的企业会留一个对公司不上心的人吗。换言之,如果公司内引进了新的血液,而且这个新人不仅能力强,对工作也很积极,到时候公司考虑到资源过剩等问题,肯定会裁掉一些对公司不上心的人,怎么知道这个人对公司不上心?从个人业绩和平时状态就可以看出了。
所以,千万不要抱持着“公司是别人的,我只是个打工仔,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就好了”这种想法,这种想法会让你的处境岌岌可危。有的人会说“我的能力就摆在这,有心无力呀~”。OK,只要有心就好,就怕没心和不上心。能力是日积月累打磨出来的,有句话说的好,叫“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对一件事上心,能力也会随之挖掘出来。
除了在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外,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在看待问题时也会采取漠然姿态,举个大众例子,比如“老人摔倒了,该不该去扶?”。这时可能有人有疑问“是,现在这种社会现象很常见,老人摔倒了很多人都采取漠然的姿态,不愿意去扶,但是老人摔倒的这件事对我自身的利弊并没构成任何影响,不形成问题啊,反倒是去扶可能被讹才成问题吧”。
在这我要说的是,当你心理产生了“我要不要去扶”这个念头的时候,实际上对你来说已经形成了问题,形成了“良知问题”。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感性与理性并存的生物,产生这个念头也是应该的,情理之中,这也是人之根本,如果连这个“要不要去扶”这个想法也没有,是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人格了。“不去扶”这件事可能对我们自身利益没造成影响,但它有弊端,就是直面灵魂深处的拷问,被良知谴责,“不去扶”这个想法会让你质疑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有人可能会问“我想去扶,但被讹了怎么办,要不是有前车之鉴,谁都想当个好人吧?”我建议你可以采取“聪明的扶法”,当然,至于“要不要去扶?怎么扶?”这里不做探讨,我想表达的是在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上述举的例子虽有些极端,但它却切实反映了态度问题,因此漠然的姿态并不可取,也不该!
惶恐姿态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心理学家阿恩·奥赫曼说:“在处处危机重重、步步险象环生的环境里,人类祖先在看到那些爬行动物时,大脑必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心情也一定是非常紧张的,可能这就是恐惧心理的由来。”
万物皆有其所恐惧之物,生性使然,这一点无可厚非。有非议的地方在于我们面对恐惧时应该采取怎样的举措,是“不相信,否定事件的发生”,还是“追究他人的责任”,亦或是逃避和放弃?以上的种种举措在企业中也很常见,有时富有连贯性。
举个例子,某企业被用户投诉,说卖的化妆产品是劣质产品,用户用其产品后面部起红点,这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事态紧急,可就在这些紧急时刻,大部分领导层都会做出一些令人觉得荒诞可笑的举措,他们所采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信,这怎么可能,我们的产品质量第一,不可能有问题!”
他们之所以不相信,持否定态度,是因为这些事件会对他们的企业造成重大影响,轻则丧失用户资源业绩下滑,重则面临查封倒闭。但事情已然发生,当他们不得不认清现实时,下个举措却不是去为该事件做紧急处理,而是问责各个部门人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各个部门人员也都相互推卸责任,当他问完一圈掌握事件发生的缘由之后,已然延误了处理事件最佳的时机,内心脆弱的人会觉得无法挽回,因而逃避亦或是放弃。
当问题刚发生时,持“不相信、否定态度”,然后像无头苍蝇般追究责任,内部之间互相指责,只会让事态更加恶化。
除了上述例子,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让自己惶恐不安的事,比如上班怕赶不上公交车,怕家长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私房钱怕被老婆发现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要看你如何去看待这些令自己惶恐的问题。
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相信大部分人也都有经历过,就是学生时代考试完后发成绩那天的感觉,可以说用“惶惶不可终日”来形容也不为过,大部分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当然也有的家庭不在意这些成绩,认为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但就我家的家教而言,我家属于传统家庭,就认为考试成绩决定了一切,每当我拿回一份不是家长期望的成绩时,惨了,各种补习班、各种习题本连环轰炸。
我记得那时是初一下学期,连续两个学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我妈也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就接连给我报了两个学期的补习班和做习题本,就那时被压的有点喘不过气,甚至有过一阵轻度抑郁,我也因此很惧怕考试。但随后我竟鬼使神差的转念一想,“我之所以报补习班是因为考的不好,那考的好不就不用报啦!”于是我埋头苦读做习题,最终交了一份令我妈满意的答卷,脱离了报补习班的命运。
用现在的话来讲,我当时已经使用“洪荒之力”啦,我现在可以理解我当时的行为,就是我把当时的恐惧转化为一把促使我前进的利刃,来摆脱原有的恐惧。
我也不可能说否定当时所下发的成绩,因为成绩就摆在那,紧接着我要追究责任吗?谁的责任?老师的责任?然后因此萎靡不振?
(其实每年都有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选择轻生,因此我在这也要善意的提醒一下已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肯定是排在健康后面的!)
所以,当我们遇到令我们惶恐的事情时,应当如何去看待这件事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最终的态度会引领你步入下一个理想或非理想的结果。借用罗斯福夫人的一句话,“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
积极姿态
在面对问题时,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固然很重要,不过它得建立在拥有一颗平常心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平常心能让你做出偏向于正确方向的决策,没有平常心的人做出的决策往往偏离正确的轨道,最终得不偿失。
所谓平常心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呈现出的一种很平静、对事情从容淡定且有把握的状态。我们虽可能做到遇到问题时面不改色,但却很难做到内心波澜不惊,但凡内心有点波澜,即使你在怎么积极的想去解决问题,大脑都会根据你内心的波澜反射出劣性的解决方案,并牵引着你去实施。
以之前提到的某化妆品企业事件为例,领导层解决问题的做法看起来很积极,查明案件缘由。但是在查明原因的过程中已然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为什么一开始不先做紧急处理后,再查明事发原因呢?这就是内心的波澜反射到大脑劣性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最终只会令其自乱阵脚。
在遇到此类问题内心波澜时我们该如何解决,我倒有个方法,这也是我多年来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感觉还挺好用的,就是“审视自己”以及“换位思考”。当你遇到问题内心起波澜时,尝试着跳出来去看待现在自己正要采取的举措到底正不正确,换句话说,做一次自我内心的对话。当你和对方发生分歧问题时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色彩认知,这时的你就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和解决当前问题。
总结一下,以上我们聊了在遇到问题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举了三个姿态,分别是漠然姿态、惶恐姿态和积极姿态。问题最终结果的走向取决于我们选择怎样的姿态去面对问题,其中漠然姿态和惶恐姿态并不可取,而所谓的积极姿态,并不是一昧的“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解决问题”,其解决问题的前提得先拥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没有平常心的积极都是“伪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