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事如书,我偏爰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一)你还是你,一如过往
想起张嘉佳这句话,觉得借用“摆渡人”这三个字作为这篇文字的定义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把之前所有打好的所有精心安排得情节全部忘掉,因为觉得最重要的东西都不必刻意安排,就说些真实的废话应该也能记录时间的空白。
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拘小节甚至是疯疯癫癫的人,总是理所应当的觉得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去做就是了,比如,喜欢某个作者的书,就存点钱买一本来解解馋;想去球场上扯疯就直到大汗淋漓才回来;突然想和谁聊聊天,就马上去分享自己的苦乐;想去大声耍疯了,就无需管他四下有人与否;觉得一个人特别好的时候,就和他或她做朋友……所以,也理所应当的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这样;也理所应当的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这样。
可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并不是对谁都可以做当轻易自然地表达、包容、和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想见谁就去见了,想说什么就立马说了,实际情况是对于朋友,我们都可以简单地,轻而易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若是让我们对自己的亲人说一句想念,大部分会觉得好难好难。
日历提示,明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有些话似乎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作为突破口,很平常,没有很特别,只是我们从没说出口,或者从未想过说出口。
我没有太去了解过父亲的故事。这就像是一种“摆渡人”的过往,很长,大部分人一样,从未去关注过,每个大人在长大之前也是孩子,每个大人的根本依旧是孩子。
(二)我曾经怀疑过,是不是人长大了,就不会悲伤
2011年,高一,奶奶去世。尽管那时我伤心,也是第一次觉得有的人说不在就不在了的那种突然令人恐惧,但又想对于被病痛折磨了那么多年的奶奶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2014年,我高三,大姑去世。当时深夜两点知道消息,面对十岁的琴妹和她刚告诉我的愿望,我只觉得怎么有那么多的突然和无能为力,有好多的悲伤都没有做好准备,这世界的成长就变得好难继续。
2015年,我大二,爷爷离开。好像好多好多的秘密一下子被揭开,原来爷爷会把奶奶曾经做的针线活放在随身衣兜里,原来一个顽固倔强的人一下子会变得永远安静,而自己,会越来迷茫,人生的意义。
似乎,我们都会很本能地注重外界对我们的打击而忘记思考一些东西,我忘记了一个人,忘记他是不是需要我们的安慰。我曾经怀疑,是不是人长大了,就不会伤悲。所以当他的母亲过世时,我们都没有看见他流泪;当他的姐姐离开时,我们觉得他应该可以承受得过去;当他的父亲离开时,我们也认为,他会为了我们,坚强地挺过去。
一切都是我的以为,所以,每看见他充满红血丝的眼睛,我们会相信他说的是香火蜡烛熏的、熬夜熬的;所以我们看见他日渐苍老的容颜,我们会相信那时岁月自然催人老的。
如果不是一个夜晚,他告诉我说,他们姊妹几个感情好得很,小时候到现在都不会拌几句嘴;他说小时候他和爷爷去学做木匠,做家具,爷爷即使没读过书也好聪明;他说奶奶对谁也不偏心,心细得很;他说你们以后长大要对每一个姑姑叔叔都要孝敬。
如果不是这些,我可能极少的去想,其实,那些离开的人,是他亲得不能再亲的人儿们。不是不会伤悲了,是生活逼迫着他把打碎的牙往肚子里咽,所以时间久了,他自己和我们作为子女的都会忽略一个事实,其实,他曾经也是和我们一般大,伤心了就哭,开心就笑的大孩子呀!
(三)因为有压力,日子才有奔头嘛!
打着极少用手机的幌子,很少和一些不在身边的人联系,是因为,有些人有些话不知道该怎么说。好吧,我承认,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借口。
我曾说,人这一生真没劲,小时候想长大,可是长大了有不安逸,到了一定年龄得结婚,有了孩子又要开始操心,从操心他小到他大,再到他结婚,然后再操心孩子的孩子,简直每完没了了。
父亲曾告诉我:因为有压力,日子才有奔头!
可能世事的确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可是,我多希望如今的你,记得年少时的梦, 可以的话,都去完成。从某个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生也是独立的,如果可以,做什么就去做吧,找回自己年轻的心,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对梦想的渴望和认真。没有谁规定,父母的一生都被栓在子女的前程。
话说的实在显得矫情和不那么现实,可我一直相信,这世界,除了自己,再没有谁能那么直接地让自己开心、快乐、充满希望和信心了。
即使是摆渡人的你,也该懂得这一生我们虽为父女,可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希望的是我们都懂得幸福与愉快都是独立可努力争取的。
这辈子所有的快乐与伤悲都是自己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