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说:教育文章看了一大堆,道理我们都懂,就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呀?
的确,光是满腹经纶,缺乏作战经验,那就是空谈。实际上,家庭教育是有套路可参照的。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上周末的家长群里,吉林高一女孩的妈妈,碰到一件棘手的事:
女儿刚毕业的原初中,要开毕业生表彰会。通知去参加的同学里,有很多考分没有我女儿高,但都是去了好学校的同学。
女儿心里感觉非常不公平,和我说了这件事。我问她是不是有点失落,她说那是一点啊!
我告诉她:“这只是学校的规定,再说这个社会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只是你提早了解了一些”,女儿不吱声也不再说了。
但我昨天晚上,发现她一直找同学说这件事的不公平,她内心很不服气。
吉林妈妈问:我应该怎样引导呢?
很多家长说:青春期的孩子无法沟通,亲子关系如履薄冰。
通常,孩子在外受到各种委屈的时候,本能先向家长倾诉。大部分家长习惯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替孩子做判断,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孩子。
当吉林女孩找妈妈述说委屈的时候,妈妈的确开导她了,但是极其简单,感觉就是一语带过,根本没有把孩子的负面情绪排解掉。
那种开导的语气,孩子瞬间就给你打了个标签“漫不经心”,甚至觉得你对她是敷衍。
长此以往,孩子多次得不到理解,自然就关闭与家长沟通的心门。不是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是孩子觉得,家长太弱暴了,根本没有能力了解她。
家长却还很懵,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和孩子沟通,为啥孩子还不跟我说话呢?然后就“啪”地给孩子盖了个“内向”的大帽子。
恰当操作第一环节: 共情+接纳
为什么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说什么都不听呢?
假设:情绪是一种物质东西,此刻在孩子的“心”房里堆得到处都是,并垒到天花板。试想,还有可能再塞东西进去吗?
首当其冲,要整理孩子的 “心”房,并掏空干净,这样才可以把你想要放的东西搬进去。
1)妈妈应该认真听孩子说,并诱导她说得越详细越好。然后你可以很夸张的骂学校这种行为,顺带说到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平现象。
(分析:家长的诱导和大力唾骂就是帮助孩子扩大她的宣泄口,加快孩子排出负面情绪。同时也巧妙地引开孩子的关注点,无痕地让孩子了解了社会现象)
家长的表演:聆听孩子叙说时,家长的表情也要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神情。
疑惑=》质疑=》愤恨=》唾骂=》感慨 ,切记:时刻关注孩子的脸部神情,并配合表演!!!
小结:家长从此事件,渐渐过渡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现象,结合夸张的表演。目的是通过和孩子相同的感知,快速化解她的情绪,这就是共情并接纳。此时,孩子的思路就跟着家长的节奏走了!
恰当操作第二环节:快速行动+积极处理
1. 听闻女儿描述,家长尽快采取行动,带着女儿去学校了解情况,并请校方告知一个合理的解释(不是质问,是了解情况)。这样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高度重视孩子的感受。
2. 以身示范地告诉孩子:碰到我们看似不公平的事情,要积极去了解真相,沟通并寻找原因。
这个过程,就是用行动来告诉孩子,我们是一起的。此时,女儿的失落情绪,在家长的引导下,无意识地,转化成为积极的行动力。
询问结果里面有两种可能:
a》女儿描述的情况有片面性。 面对掌握的真实信息,妈妈告诉孩子: 务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方可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培养孩子的理性意识)
b》若情况属实,仔细询问整个事件的真实走向。 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一种经常会发生的现象,那么孩子的包容度就会更大。(拓宽对世界认知,培养包容力)
3.表彰大会已结束,既成事实,那怎么办?
输入思想: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从里面吸取什么教训呢?以后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提早杜绝发生,这就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帮组孩子如何总结经验)
4. 巩固上述输入给孩子的理念:向有经验的人进行讨教,可以减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快。
告诉孩子:(巧妙提出建议)
1.目前这些事情上妈妈比较有经验,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家长都有很好的方法。每个前辈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积极的人生经验(这就是引导孩子去学习)。
2.除了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阅读史书和经典书籍,同样可以获得更多实用的人生经验。(这种类似的话稍微带过就可以了,但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中扎根)
青春期内,发生任何事情,都不是坏事。但是,把每件不利的事情,都能进行积极有利的引导,这就是家长需要具备的技能!
解决问题的套路:共情=》接纳=》想对策=》积极处理问题=》总结+经验
这个套路,是负到正的引导能力。
家长多次示范,孩子逐渐仿效,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应用,并灵活掌握这种能力。
成年进入社会,面对任何困难,孩子都不会产生抱怨情绪,而是会积极面对,用智慧去克服一切挑战!
再者,通过在这些事件,孩子愈加觉得,家长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怎么可能有亲子关系的矛盾呢?
扩展延伸讨论,输入思想
情绪是一股流动的力量,向外是发泄,向内是损耗。
情绪是股很强大的力量,引导恰当,可以化为积极的动能,成为内在的驱动力。
孩子可能又会发问:成绩比她差的同学,因为他们的父母通过金钱交易的方式,进了个好学校,内心会觉得不公。
这个看似很负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积极解决(核心引导,质的转变),参考方式如下:
1. 这位家长愿意花费金钱,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 说明这位家长非常重视教育。金钱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重视教育。(挖掘积极正面角度看待问题)
英国BBC的著名纪录片《56up》,记者分别采访,这些被跟踪拍摄长达56年,三个阶层的中年人:你这一生中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几乎相同:良好的教育。(举例一)
犹太民族对教育极其重视,男、女性大学生比例为90%和80%。他们认为,知识就是财富,藏在脑袋里,不管遇到任何境遇,谁也拿不走它,除非是死亡。(举例二)
2. 妈妈今天没有这个能力,我已经吃了这个大亏,这就是我为何希望你好好读书的原因,因为读书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更强大的能力。 (自身经验总结,更具说服力)
3. 妈妈尽可能在自身的基础上,提供最好的机会给你。不要抱怨社会不公平,对有能力的人而言,这个社会是公平的。因为他们具有能力,来影响和主宰这个世界。当你的能力越强,就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控制权。(经验带来的体会,认知的升级)
美国现总统特朗普,因为自身具备雄厚的财政能力,竞选时无需其他财团的资助。上任后,他可以自由任命,近百位的政府各项要职人员。(再次举例证明,加强理念)
(这样的说法,比起简单的读书说教,孩子的接受度会更高,同时拉高了孩子的格局。举一反三,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和巴菲特等这些例子,或者身边优秀朋友的故事。孩子原来的满腔情绪,就转化成一股积极的动能,变成一种驱动力)
家庭亲子关系通过这个事件越发紧密。你解决事情的能力,你的人生经验,让你成为了孩子最得力的老师。
想一想,几次下来,孩子对我们的意见接受度是不是就更高了呢?自然而然,孩子就会多多征求我们的意见。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这样的教育套路,你get 到了吗?
写在后面的话:
群里妈妈们看到我的分析后,反响一片大好!但我最期待这位吉林妈妈的反馈,却是两个字“谢谢”,让我无比沮丧。
后来,我就问了她一句:“你是不是低估了你女儿的能力,所以才替孩子填了一个与之能力不匹配的高中?”
没想到,吉林妈妈给了我一串哭脸表情:“我很自责啊!我对不住我女儿,我以后跟你说这件事吧!”
原来,吉林妈妈的自责所在,才是女儿情绪大幅度起伏的“G"点啊!!!
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因为缺乏细心观察和指导,引导孩子不到位,才造成了孩子一系列问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