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你去山里愉快的玩耍,突然小腿一疼,眼角只看到金光一闪,罪魁祸首已经跑了,你从背包里拿出防身用的刀子……
一:割开伤口,大声呼救,找路人挤出毒血;二,不管腿上的伤口,去追那条可恶的蛇,报仇雪恨。
大家一定说当然选一,傻了才选二。这个情况下,选择很明显对不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生活里,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追蛇”。跟人吵架了,久久不能放下,时刻想着怎么报复;被小人坑了一把,每天盯着他,无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寻机找他的错。
可是如果我们被骂了也无所谓,被坑了不报复不是显得太窝囊了吗,也会很生气吧?好像也有道理。那到底怎么办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找到解决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七个可以终生受用的好习惯。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入选美《时代周刊》“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柯维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说这七个习惯之前,先来看几个概念。
首先是效能
有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了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让他变得更加贪婪,每天一个金蛋已经不能让他满足。于是他想把鹅宰了,把它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然而他打开鹅的肚子,却发现,并没有金蛋。鹅死了,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故事里的金蛋就是“产出”,鹅就是“产能”,也就是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只有金蛋和鹅同时存在,保持平衡,才会有好的效能。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大军与楚国打仗,他问自己的谋士说,楚国很强大,咱们怎么打败它呢?甲说,用欺骗的办法,乙说那就像把池水弄干捉鱼,第二年就没有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的。
你想要好好工作,善待家人,这是你的“产出”;那必须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它就是你的“产能”。
我前段时间由于太忙,身上有些不舒服,抽不出时间去看,后来去医院做了小手术,休息了一个月,我的“鹅”病了,什么也做不了,就没有产出。如果我们一味的休息,保养自己的“鹅”,什么也不做,就是没有产出,效能也会很低。
其次是习惯
有人说这还用解释吗,习惯就是经常做的事呗。是的,经常做的事情,那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你愿意做,有能力做,知道怎么做。所以说,习惯就是知识(做什么,为何做)、技巧(如何做)、意愿(想要做)三者相互交织的结果。
而习惯的改变是非常难的。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能带给人安全感。阿波罗11号的月球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观。但前提是宇宙飞船在刚发射的几分钟里,必须摆脱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即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习惯也是如此,刚开始改变的时候很难,但只要有决心,有了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想起公公戒烟的事。他已经抽了几十年了,中间戒了好几次都没戒掉。后来身体不舒服,高血压,心脏也有点问题,他下定决心开始戒烟。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就喝水,吃东西,要么去找人打牌(技巧),在想要保证身体健康(为何做)的强烈动机(想要做)驱使下,最终成功戒掉了。
最后是原则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要想让这些美妙的法则可以为我们所用,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思维定式的转换能力。思维定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它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为它来自你以往的经验,知识,成长背景。
有一次,我想带着妮妮去姥姥家,她说要收拾衣服准备拐到姨妈家住几天。我仍然坐在书桌前看书,等了一会要走的时候却发现,妮妮还没穿好衣服,我马上怒气冲冲的告诉她:“你不要去了,干什么了还这么磨蹭,你不要去了!”她什么都没说,伤心的回到客厅。我过去才看到衣服已经准备了两套,只是想让妈妈看看穿哪一套比较美。我用“以往经常磨蹭,不抓紧穿衣服”的定式思维来看待这个事情,心里后悔莫及,后来我就引以为戒,遇事不再急着下结论。
了解了效能,习惯,原则,有了思维转换的思想准备,那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跟着作者去看下这些习惯的美妙和实用之处了。
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它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习惯
积极主动就是,在外界的刺激和回应之间,你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要有主动选择并坦然的接受由此产生的后果的勇气。
比如,被蛇咬,被人坑,你可以选择跟他们耗,也可以转换思维,选择先救自己,下次再去山里,做好防护措施;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离小人越来越远。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上学的时候,因为讨厌数学老师,而故意不学数学,或者是看英语老师不顺眼,而导致英语成绩极差,这些都是被动选择的典型。因为你学还是不学,应该是由你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老师。
积极主动不是胆大妄为,滋事挑衅或目中无人,而是能够切合实际,更快更好的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积极主动的另一个要点就是关注圈和影响圈。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事物都不同,这个圈子可以用关注圈来表示,而关注圈内,有些我们可以掌控,比如报需要的课程,安排自己的时间等,我们称为影响圈。孩子考试得了60分,你说你们老师怎么教的,学校也太差了吧,你以前怎么上课不好好听课,这些都属于关注圈,你控制不了。拿出试卷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改变我们可以掌控的,扩大影响圈,以后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字面意思来说,是把结束当做开始来对待,《道德经》64章里已经说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它有两个原则基础,第一个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比如说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肯定是先在心里想,我要怎么做:自己摸索太慢,且很难坚持,要找教练报课学习,所以就开始打听,最后来到高效学习训练营里开始学习。比如我们说高效阅读,肯定先在脑子里勾画如何读,然后按这个方法一步步去读。
第二个原则是自我领导,你要给自己目标,才可以以目标为灯塔,实践前行。领导和管理不同,领导是思想,关注高层,想的是,我以后的方向在哪里,写作,经商还是什么。管理是行为,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更有效率。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正确的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群工人正在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领导者则爬上大树,巡视全貌,然后说:“不是这块丛林。“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说:”别吵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殊不知,方向错了,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
我们说了什么是以终为始,为什么要做到以终为始呢?
你看哈,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会无限空虚,或者即使事情做的很好也感觉不快乐。比如说朴树,他年少时就红遍全国,但一点都不快乐,去中央春晚,需要假唱,他被迫去了,回来后失声痛哭,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不是他的“终”。
还有很多人,随波逐流,演着别人或是社会为你写好的剧本,你隐约觉得不开心,但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孩子跟家长对着干,不见得孩子不爱学习,但因为你把他想说的给说了,让他感觉自己的人生被你控制。他想要写自己的剧本,这其实是好事儿,说明孩子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苏洵年轻的时候,不爱学习,都结婚了,还整天游山玩水,父亲也不管他。直到他27岁母亲病故,他才感觉到自己应该开始读书发愤做个学问家了,所以一把火烧掉以前写的数百篇书稿,从头开始。后来和儿子苏轼、苏辙一块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就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的力量。
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以终为始呢?
最有效的就是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以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怎么写呢?一、辨别自己的生活中心是什么?配偶,家庭,工作,朋友,金钱名利还是自我?《哪吒》里的敖丙就是以家庭为中心,家庭利益至上。所以他违背自己的良知,要杀掉全村的人。以敌人为中心就是时刻关注敌人的动向,任何行为都是为了与敌人作对,心中只有愤怒报复,这样的人会活的开心吗?
二、那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呢?原则。原则是我们的灯塔,做事情的准则,内心的稳定感,变化的世界里那个不变的准绳。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原则是不是正确呢?很简单,可以证伪。为什么我们觉得科学可靠,因为他可以证伪,科学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我们可以接受并认可的。
三、选择哪些原则?就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四:写个人使命宣言需要一个过程,反复修改,深思熟虑,数周甚至数月,不时修正。
五:心灵演练与确认:包括五个因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就是方案的可视化。这里面说的就是可视化思维,比如A4纸笔记法。比如中考模拟,高考模拟,一个是复习知识,一个是感受氛围,考试时不至于紧张。再比如演讲,可以在家里不断的练习,我听剽悍一只猫讲课,他每天给自己录个演讲的小视频,用这个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这也是一种演练。
现在,我们知道了做事要积极主动,也要朝着正确的目标一直走下去,可是在过程里,却感觉手忙脚乱,每天都有一堆事情,不知从何做起,正要写文章,那边练字群里要评作业了;正要读书,却发现朋友圈的课程没有听……
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所以还要把事情罗列出来,按照第三个习惯来排序,这样才能更有条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忙而不乱。用时间管理矩阵的方法,用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划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我们要勇于对后两类事物说不,然后把精力放在第二类,也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上,不然它们很快会变成重要又紧急,也就是让我们感到迫在眉睫,焦头烂额的事物。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属于个人领域成长的三个习惯,后面的四五六,三个习惯属于公众领域。
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而是还有第三种方案,大家可以实现资讯,力量,认可以及报酬的分享。
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先去了解别人,激发他人的需求,才会真正改善双方的关系,交流更加的流畅自如,提升沟通效率。
第六个习惯--统合综效
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每个流程做好,那么它们的结果是用乘法计算的。它的精髓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
它是对前面六个习惯的综合使用,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平衡,更新,呈螺旋式上升。
前面三个习惯帮助我们由内而外的成长,脱离对他人的依赖,变得强大独立。后面的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则是可以很好的跟他人合作,使做事效率更高。一个人走的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七个习惯彼此影响,互为基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犹如暗夜里的灯塔,让我有了方向。让我知道,我想做个日拱一卒,要怎么拱,拱什么。这本书是我的良师,亦是益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