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最喜欢过年了,尤其是小时候爷爷奶奶的五元压岁钱,虽然不多,但儿时很知足了;有各种美食:油炸萝卜丸子、红薯丸子、焦眼儿还有油炸带鱼;有鞭炮和气火,虽然我不怎么玩,总是在一边看热闹;拜年时长辈发糖果,几个兄弟抢糖果,比谁抢的糖多抢的糖好吃。
随着长大,年味渐渐没有了!
年前扫房子
过年前,要扫房子擦桌子椅子,这也是小时候寒假作业必写的日记之一。妈总说一年了扫扫干净干净,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现在工作了,回到家时已经一尘不染!
蒸枣山
中原地带,河南山东多以面食为主,过年蒸枣山,不仅仅为了祭拜神灵和祖先,枣山也是美食,待客必备神器。
不知道什么时候,枣山也商业化了,十五元一个。以前还经常蒸枣山,商业化后过年会买一到两个。渐渐地,买的也少了,家里看不到枣山了!
做美食小吃
油炸萝卜丸子、红薯丸子还有油炸带鱼,这是大家熟悉的。焦眼儿这个口语化的小吃,竟不知如何来描述,用天津煎饼果子中的果子(不是油条)更合适不过了!
现在过年妈还做,但已经没有儿时争着抢着吃的劲头了!
贴对联
过年必须要贴对联,对联上喜庆的字代表着来年平安和生活越来越美好!对联一般是买的,极少有人会写,手写对联透露着这一家人有学问,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借用同事老爸的对联,意味着辞去鸡年迎来狗年。
门神一般是尉迟恭和秦叔宝。
随着我爷爷的去世,对联也要慢慢消失了!一般哪家有亲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贴喜庆对联不能放鞭炮。
每年贴对联是我必做的,估计我是大学生的缘故。今年仅仅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主卧和西屋以及厨房都没有贴对联。
芝麻卷
过年撒芝麻卷是必须的,大年初一撒在院子里,拜年时踩踩,意味着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年有个好兆头。
后来种植芝麻也越来越少,渐渐地,芝麻卷也消失了,也不那么讲究了!今年逛市场,看到了芝麻卷,花了5块钱买了4个,还被亲戚嘲笑:乱花钱买这干啥!
请老爷老奶奶
大年三十早上,儿孙三两个结群去祖坟请老爷老奶奶回家过年!带着鞭炮和用高粱杆夹着裹成圆桶的黄纸,找到自己老爷老奶奶的坟地,放上几个炮,说几句:老爷老奶奶还有俺爷回家过年了!然后夹着黄纸回家了!放在主子(老爷老奶奶牌位)旁边,供子孙祭拜。
等过完年,过了正月十五之后,再送回到坟地里去!
这个风俗估计不会消失,这是拜年时做的第一件事:祭拜老爷老奶奶!
捞财
大年三十吃过上午饭,就开始捞财,就是拎水入瓮,取到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会发财!
这项风俗也不会消失,因为生活离不开水!
祭灶爷灶奶奶
一年了,灶爷灶奶奶换上新衣服了!大年三十晚上吃过饭,开始祭拜灶爷灶奶奶。一般以糖果和芝麻糖祭拜,以草料祭拜天马。
鞭炮和气火
鞭炮大家比较熟悉,每一年不可少的,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气火这个口头语我搜了半天,可以理解为带气的火箭。小时候爸爸还很年轻,他们一代的人过年玩气火还是很热闹的,一人一支烟一个气火,吱的一声飞上天,在天上砰的一下子炸开了!当然也有走火的时候,气火飞在人群中,惊起一片热闹!气火也不知道何时消失了。
越来越受欢迎的是烟花,飞向空中绽放的那一刻最美!
烧玉米杆
三十晚上除了放鞭炮,就是烧玉米杆。一是为了户外看烟花取暖,另外是父母说的:玉米杆哪边倒意味着来年你家在哪发财!
烧玉米杆也会慢慢地消失了,现在农民都进城打工了,种的粮食还没有打工收成多。
结束语
随着长大,渐渐地变成发压岁钱的人了!抢糖果的孩子去哪了!枣山去哪了!芝麻卷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