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会,不,肯定会觉得很好笑吧。因为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明朝是1644年灭亡的,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对吧。并且如己发行了数千万册且流传极广的《现代汉语词典》,于其卷末《历代纪元表》也将明朝的起讫时间标注为1368-1644,也就是说,北京城破崇祯自杀那年,明朝就宣告结束了。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给出的时间也是1644。
好像真的是这样,但从来如此的,便是对么?
不如这样,让我们先复原一下当时情景:4月25日清晨,北京城破,崇祯死国。李自成的大顺军控制了黄河以北 山海关以南,包括陕 晋 北直隶和半数河南的区域。然后打开地图可见:这一片区域并不大,并且没有达到有效的控制。5月末,李自成与吴 清联军大战于山海关一片石,李自成败走北京,于5月29日匆匆称帝,"是夜,焚宫殿西走。”
一周后,清军进入北京。但大顺军原来不牢靠的控制区域也并未迅速纳入清军统治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军所控制的区域仅仅只有北直隶而已。
再来看看明朝,虽一月之内,北京两度易手,但其实仅仅只是北京易手而已。所谓的北都巨变,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北都,其他地方谈不上什么巨变。崇祯死国 北都沦陷,虽然是头破血流,但并未伤筋动骨。关外建州女真崛起已经三十年了,关内陕晋之乱也已经十多年了。明朝这个烂摊子在1644年以前就这样了,1644年之后也没有更糟。
把我们的视野拉到地图下方,江南十八省富庶之地,到此仍是朱明的天下。它们不单单面积广阔,更重要的是,此时天下粮仓皆在此,工商繁盛,国家经济根基未动,在这乱世之中,明朝此时仍属实力最强的一方。对此,一位民间智库专家“布衣陈方策”如此向史可法分析形势:
东南岁输粮米数百万,金钱数百万以供京边,动称不足。今我粮运 银运尽行南还,贼将存仓之余粒 犒饷之金为泉源乎?贼其饥矣贫矣。
言下之意,北京失陷未必是坏事,一定意义上,也是甩了个包袱。北地物产不胜,交通不便,迁都之后一直由南方输血供养。如今,南方钱粮尽行南还,岂非甩了大大的包裹?这位陈专家还说:
举天下之大,贼仅窃十之一二,我犹居十之八九。且贼瘠我肥,贼寡我众,贼愚我智,贼饥我饱
不论语气如何,所说却全是实话。
同时,我们需注意到,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保留南京作为陪都,南京旧制未变,从六部到国家礼器一应俱全。因为南京这套备用系统的存在,面对京师沦陷,明朝所受到的打击其实远没那么严重。现在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启动这套备用系统。
有了备用的行政系统,我们再来看看防御系统,合适的人选福王在南京启动了这套系统之后,史可法重新部署兵力,将江北明军主力设为四镇,每镇兵额三万,四镇计十二万,但这是计饷的定额,并非各镇实际兵力。实际兵力绝非区区十二万,单是四镇中实力最强的高杰部,便计有十三总兵,有众四十万。四镇之外,还有一个湖北的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何况各镇为扩充实力,尚有扩兵之举。
好了复原之后,我们现在来看,拥有完备的行政系统,充足的兵力,广阔富饶的土地。这样的一个朝廷,能闭着眼睛说它灭亡了吗?而李自成溃不成军,张献忠东奔西跑,满清立足未稳。只有明朝风景这边独好,有望再造大明中兴。
所以明朝是1644年灭亡的吗?显然不是。类似1644的危机过去也曾有过,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与此一般,明朝却能起死回生,又延国祚二百年。1644年未尝不是另一次土木堡之变,或许又起死回生了呢。
我们不能因为满清占领了北京,就立刻将它奉为正统,仅仅以北京得失作为标志,历史就不是历史了,而是纯粹的政治,要知道将1644年作为标志是清朝官方首先提出的。1937年,中国也曾失去南京,难道中国便就此亡国了?
明朝作为当时中国的权力正统,至少到1645年6月7日,也就是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向全体国民下达投降书的那天,明朝正朔至此结束。
(关注微信公众号“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