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涉江,步于江畔,沉吟。凝望暮色中的山川,不禁感到欲语还休,无限落寞……
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这样的神色容颜。他曾是这样的衣带翩翩,风采凌人。曾那样热血深情,指点江山,可在清瘦的外表下 ,那颗赤子之心又给谁留下了记忆呢?不是楚王,不是渔夫,或许在楚国那片还未曾遭受世俗浸染的一隅土地,这些子民们还能稍许知道有屈子这个人。因此,屈原是谁?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
正因为它太了解自己的傲世,清净得纤尘不然的追求,才常常独自低语。面对迁谪,面对世事无常,举世皆浊,依然坚守“察察之身”,所以才形容枯槁,愈发地憔悴。试想,如果屈原能“识时务”,能为“俊杰“,与世同流,浮萍一生,飘摇无定,那么,还会心忧,还会苍颜白发么?站在渔夫面前的,就将不会是衣宽体瘦,黯然失神的屈原了。渔夫所言,实在差矣。在屈原心里,从来没有妥协,从来没有退让,更没有同化。渔夫是真的不懂屈原。
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为人处世,在于左右逢源之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渔夫认为,人生一世,清混净浊,进退生死,是同时存在的,是人所无法改变的,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人在一开始就注定要踏入尘土,陷入淤泥,活着的意义无非就是在挣扎中生存,在黑白是非中徘徊。总之,其最终指向是为了生,为了摆脱窘境。显然,如果天下之人皆奋起为己,理之所趋,无所不用其极,那么,很快就会形成无言可信,无处可避,无人可亲的悲哀。不是渔夫的思想一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是这是一种不负责的处世态度,尤其对于屈原这样的非凡人物。他的“和为贵”的原则,是作为一位学有余力而不遗余力地追求理想的诗人和思想家对民生的沉重的责任感。因而,在屈原的眼中,渔夫只是他所见过的许多世人中的一个小小的影子。他太了解自己了,没有人能说服他,至少在身边……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有老庄的胸襟,面对世道万千,众生百态而逍遥自遣;有列子乘风的气势,高驰不顾。愿“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夕同光”,升任自有抱负,何滞于区区一个渔夫?况且,“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志向,对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的处世之论,他只能这样轻叹:“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反之,屈原一生所求,是最纯洁的目标,从内心来讲,他是希望“沧浪之水”永远“清兮”。
屈子心中藏着一个秘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渔夫不知屈子心事,莞尔一笑,笑他固执;屈子亦笑,笑渔夫太渺小。两者都没有什么过错,只是所在乎的不同。渔夫仍然是渔夫,永远也不能和屈子同列;屈子依然屈子,永远也不会变成渔夫。人各有志,屈子的秘密太大,只能用一生去承载。如庄生梦蝶,醒来谁见白衣翩翩一样,屈子拂袖,归去不知戏尘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