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我成长类的书籍的阅读,大概是从高中时期的《人性的弱点》开始的,各种类型的一路读过来也有个几十本书,讲来讲去,最终无非是以下几个套路。1.学术性浓厚,各种心理学实验数据,观察,结合脑科学人的激素分泌与人的行为关系来娓娓道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解决问题。2.故事性,通过一个个的故事,一个个的案例来讲解这个事情的重要性,然后给出些许建议。3.学术融合故事。
对于每一种书籍的书写套路都已经烂熟于心,但是为什么问题还是存在,还是要间歇性的去阅读这些书呢?开始可能会觉得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而通过书籍所学习到的知识是没有这么强的泛化能力的,所以需要因地制宜,但是今天读了《注意力曲线》之后,让我对其有了新的认知,所有的自我提升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耐心,如果对改变的过程足够有耐心,这个过程可能会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一年,但是大多数的人在一开始可能就因为过于浮躁而等不到量变积累到达质变的过程就提前结束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如何教会我们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事的动机以及做事的效率关键所在。
对于注意力的曲线是一个倒U型的,当一件事情无聊繁琐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涣散,当一件事情符合我们的预期让我们产生愉悦,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上升,但是对这个事情的欣喜到了一个极点之后,就会开始衰落,也就是过度兴奋,这个曲线也很好地反映了我们日常的一些行为和动机。如何将自我的状态调整到U的极点正是我们提升工作效率和状态的关键所在,合理的控制兴奋度来控制肾上腺的分泌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给自己立下一个改变的计划和目标,最开始的几天,我们是斗志昂扬,都是在U型的极点,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有了一些比较不错的反馈,我们会因此感到非常兴奋,似乎最终的目标已经达成了,然后一下子越过了极点,我们的状态开始变得涣散,注意力也随之开始衰减,慢慢的最终开始的计划和目标就无功而返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目标过于宏大,执行中给我们带来了挫败感,导致我们的状态也无法跃迁到极点。合理的控制兴奋度,合理的控制多巴胺的分泌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过度消沉或者过度兴奋而导致状态变差,出现注意力涣散,效率下降的问题。当然如《自控力》等一系列书籍中所说的,一切改变的第一步都是自我觉察,只有保持自我觉察,才可以更好的控制自我,让意识高于思维,让意识来控制思维,而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时刻保持自我意识觉察之后,后续我们才可以植入更多的方法论的东西进去,否则,我们只能让自我随着多巴胺飘忽不定,大脑活跃的思维总是在不断的创造新的刺激,释放着大量的肾上腺,将我们拖入状态的低谷。
这个U型的理论也很好的解释了沉着冷静的性格的优势,能够始终保持着很好的自我感,不会因为消沉和亢奋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
最后说一下书的写作吧,篇幅上是有些冗长,短了是不是会丧失了其权威性和可信度,毕竟没人想花几十块买三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