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区,有一块“滇国”的区域,展品与中原地区的风格迥异。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件。
这是一件青铜器,铸造于西汉时期。整体为圆柱形,通高44cm 口径16.7cm 底径21.6cm。器身两侧有对称虎形耳,平底。上面有盖,盖上的造型比较夸张,盖中央立一铜鼓,鼓上站立一牛,昂首张嘴似在鸣叫;鼓的周围顺时针环绕六只牛,牛头一致向外,两只犄角巨大,长尾下垂,肩部隆起,非常写实生动。
小时候听小说“薛仁贵征东”时,薛仁贵因为奇遇吃了九只面牛、两只面虎而获神力,才得以在与盖苏文的大战中获胜。这七只牛和两只虎是青铜打造的,难得也是为了纪念什么与神力有关的故事而铸造的吗?
带着疑问,我看了一下这件展品的名称“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贮贝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存钱罐,看来是和神力之类的传说完全贴不上边了。
这就要再回头谈谈滇国的情况了。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国是大约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昆明滇池地域的一个古王国。该国境内土地肥美,以“椎结、耕田、有邑聚”的部落,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的美誉。
滇国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对外交流资源,从滇国往西是可以能往印度的身毒道;向西北穿越横断山脉峡谷与甘青高原相连通;东北可通富庶的巴、楚地区;东南沿红河顺流而下可以到达交趾、南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俗豪忲,居官者富及累世”的社会状况。但滇国当时流通的货币并不是西汉时中原地区的五铢钱,而是海贝。我在介绍中国货币发展历程时,谈到在先秦四大铸币出现之前,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就是海贝。这也说明当时滇国的货币还相对落后,所以这些存钱罐叫贮贝器。
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在远古时期,厚葬风气盛行,滇国也不例外。据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在云南出土的贮贝器已近百件,均出土于滇国王侯贵族的墓葬,象征着财富、地位和权力。这应该和巴蜀地区出土的摇钱树意义相当。
为什么贮贝器上会有这么多牛呢?
滇国当年饲养着大批的家畜与家禽,经常向汉朝进贡,在这些家畜中,牛的数量最多,而且牛以黄牛为主,这些牛有两类,一类体型较大,前额宽广,耳朵宽大,犄角奇长且上翘,四肢粗大、尾巴奇长。另一种则体型较小,前额突起,两角弯曲下垂,尾巴宽阔较短。无论是哪一类牛,与普通牛相比,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颈项上部有突起的肉峰,甚至有点像单峰骆驼。很显然,这件贮贝器上的七匹牛都属于第一类。
牛在滇国主要不是用来耕地的,而是祭祀仪式中的牺牲,也就是太牢;再就是用于进贡和对外贸易,换回滇国所需的中原或周边地区产品。因此说,牛和牛头是财富的象征,贮贝器上有牛,且顺时针流动性排列,就寓意着财源滚滚。
虎在这里,只是配角,努力攀爬,虎口大开也只能是望牛兴叹,充当两只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