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六祖惠能从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无住与住是般若正观的精要,对于修行人而言无住与住是证觉般若的分水岭。
世间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住,就是执著于所住的一切。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状态中;认为自己的身心真是有,所以执著自己身体、执著家庭、执著名誉、执著饮食、执著用具、执著财富、执著地位、而不离我与我所的执著。由于对六尘境界的虚妄不能了知,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认为所住境界真实有,颠倒妄想使七转识为尘劳染污,以至内心不能清净。执著就要不停地去追求。通过对生活的透视知道:比如吃饭,上班,下班,教育孩子,看电视,聊天,睡眠等,可以说只要他还有感觉,身体或者精神总是很难平息下来。由于对外境的攀缘,对外境产生依赖。执著于外境使人们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好触。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著欲望而奔忙。执著于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因此人们尽管生活丰富多彩,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执著使我们产生内心的不安。经常听到许多人说:活得很累。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负担。精神的负担是来自于什么呢?是执著。镜子之所以能够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迹,因为不执著。我们的内心具有镜子的功用,当我们的心在缘境界时,总是对顺境进行执著,在思维上就留下负担,执著越强,负担就越重。这就使得我们产生很累的感觉。又因为执著的关系,外境的变化,随时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不安。活得始终不安宁。
意识心为何有住?因为当法尘出现的时候,意根发现法尘变动,意根就要使如来藏流注意识种子,出生意识了别法尘,就是有住了,就如你想分别什么,意识和意根有住才能分别,才能生心。有人说只要心中不牵挂什么事,一切都放下,就是无所住了,不要有所住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是当你的意识心无所住时,还有心生吗,因为无所住就不可能生心,此时一定是断灭的。
而《金刚经》的修行,是叫我们不执著。当然要做到不执著就要心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幻化有。这就是声闻菩提悟入十八界之无常、苦、空、无我,证得五蕴空相。然而此之悟入非仅思维(观行),须以声闻禅法的四念处为修行的--动中禅,通过实际验证体验五蕴空相,可以先修身念处体验色阴虚幻,无我我所,复转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逐一验证而得声闻菩提的见道。因为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而更重要的是要证得真实法如来藏,只有如来藏才能无所住,祂不住在六尘中,祂不与六尘相应都无所住,卻一直在生心,始终不停的运作着生其心。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实意理。所以如经中所说“要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只有先证得如来藏,真正的转依如来藏,转依以后意识心虽然仍然分别、住于六尘,但自己很清楚这个意识我只是如来藏的一个自性,如来藏才是真实的我,转依了如来藏的无我性,不再以意根和意识为我,看事情的视角已经转换,这时所生的心才是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心,才是无四相的心。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识心。这时的意识才是真实的不再执着。
住是相对无住著而言,如何才能心无所住的修行,此意识心应云何住。这个心既然能够发起,也会退失,无论初发心或已经发起,都存在应该如何安住,使妄想心能够心得决定而得到降服,使之不动摇,所以世尊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你真正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了,也就是证得如来藏,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了,已经知道自己在未来可以成佛了,这个时候是止观成就了,也就心得决定了,可以永远心不动摇的安住于实相境界中,你的觉知心就要像祂如来藏一样“如”,就应这样的决定不疑的住于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中。证悟的菩萨们心应这样安住、应这样的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如如来藏一样无所住而生心。如是就降伏了其心。
经中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四相,其福德不可思量。“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菩萨于法上面的“法”就是此经如来藏,要知道所有的行应亦是依如来藏而行,要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就要没有施者和被施者才是无我相,人相。因为觉知心是不会无所住的,有分别的过程就是有所住,六识其法性就是了别,都是有住的。有的人一想既然有所住就是有分别,那么我就修一念不生,让意识不分别不就无所住了吗,其实无论如何的修行都不可能把意识的分别自性改变。在布施的时候要如何才能无所住呢?显然觉知心是很难办到的。所以佛陀的真意是;要使分别心即分别而又三轮体空,这就要像如来藏一样无所住。要三轮体空无所住行于布施,就要先证得如来藏并能转依祂,才能断我见、无我等四相。站在如来藏的无我法性的视角,没有人我他,也就是没有施者、被施者,这样才能说“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才可以说觉知心我无所住而行于布施。这样的布施才是既有布施又有般若密,才能功德无量。对于那些说你要放下、不要执著就能够三轮体空的说法能做到吗?我见不断既不能证果亦不得见道,如何会离四相,又如何会无所住行布施?会得无住妙行的才是真菩萨。
一些人认为此经说空,缘起性空。尤其是对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总是认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靠不住的,要放下也就是无所住,不要执著,说经中所说就是一切都是空,要懂得放下等。这都是依文解意,不能真实的理解佛意。是错解佛法为“一切法空,不要执著,全部都是缘起性空,要懂得放下”的,这些都是以此为虚的,不是正信的人。而真正能够对金刚经的章句生起信心,并懂得此经是真实法不是断灭法,就是以“此”为实的人,这样的人是正信稀有的人。能够一闻这种深妙章句,一念生信,更不犹豫,心中更无丝毫我人众生寿者见、法见,就是净信,我悉知悉见。此人的大智慧、福德,你莫用普通的眼光看他、量他、疑他。何以故呢?因为这种人,心已广大圆融,不会受外境所缚,也不受法见所拘了。所以不但没四相,并且无法相,亦不偏执废法。无非法相,只是人用法,要用便用,不用就舍,心无所住,不受法转了。因为他能够心不取相了。如果他心取了相,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但如果他偏于法,也就著我人众生寿者了。所以不应该取法,也不应该取非法。
如来常说,要了解我的说法,原为一时的应用,法不过是过渡的东西。为了众生不明,所以说法。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讲的是已经找到了那个法才可以谈的,可以放下,不执著。就是明白之后,自不可再取,如过江必用筏,到岸不须船。正法尚且是如此,不可执取,应当舍去。又何况那些由法出生的有为的法相,一切虚妄非实的法呢?应放下才好。有取即是著相,无论是取法相或非法相。只是勿执,勿执就无住了。
佛说;不应该住于色法上面生心,,,,,,这就是说真正的发菩提心是以不在六尘的那个心为主体来发菩提心,才是真实的发菩提心。这就要首先证得如来藏且要转依祂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那是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中的心,只有找到祂转依祂这个不住的心,以如来藏为依归,然后生起的种种心来运作,才叫应生无所住心。这样的有住才是无住,才是菩萨发心,才说为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只有意识会在六尘境界里面来发菩提心,也叫表象发心。如果表示我已经以至诚心发菩提心了,那个发心还是凡夫位的发心。是住于色,发心,也不是发起正等正觉之心,是不离四相发心。同理如果以这个有住的心去布施,也不是离四相布施。当你依止那个无住的心来布施的时候,就是先转依祂,而后去布施的。才是真懂得深般若菠萝蜜的人,因为般若菠萝蜜(智慧到彼岸,谓通达彼岸智慧),是依佛所说之般若波若密所指示的意涵,而证得自心藏识。由于能领受藏识的空有性、中道性、涅槃性、破除所知障,方是般若波若密。所以诸佛所说般若既非般若,如是证知才是般若。般若慧之根源是自心藏识,用七转识返照自心藏识,能够领受自心藏识时,般若慧即生。所以只有证悟的人才能不住于六尘中而做布施。才能做到不住。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