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到端午节了,我都忘记了...要是在家里情况会好些,至少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有人谈论这事了,在这里确实是很少记着这些.
晚上去食堂吃饭看见了粽子,有不少人在吃.是啊,该庆祝一下端午节,可是望着很好吃的煎饼果子我开始动摇了.究竟是吃粽子还是煎饼果子呢?还是吃果子吧,比较对胃口,虽然有点不太象在过端午节.在决定吃煎饼果子之后,我就开始死死地盯着餐柜上的粽子.想象着自己把粽子扒开,露出了饱满的糯米馅,然后沾着白糖一口咬下去,细细体味嘴里的那种感觉:粘粘的,很香甜....慢慢地嚼着.
就这样,我想象着把粽子吃完了,于是我很满意.而接下来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煎饼果子了.我一直觉得灵魂上的行动要比形式上来的更重要.与其空洞地走着形式吃着仅仅是作为食物而已的粽子,还不如精神上求享受它一下.只要我觉着自己吃了就可以,而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吃并不重要.
现在我开始吃煎饼果子了,一边吃着我就一边想,当年屈原投江的时候应该是夏季,天应该是很热吧.我脑海里呈现出了崩塌的城池,弥漫的硝烟,还有站在画面最前的屈原,他从内到外透着绝望,没有一丝生气的眼神,尘土吹灰了他的脸,苍蝇时而落在衣衫上,热得透不过气的夏天,还身着为一个士所要穿的衣服.然而这些都不中要,灵魂上他已经死了,在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刹那,肉体上他也做了完结,肉体和灵魂在那一刻终于达到了永恒的一体.
可是,他那纵身一跳的余波却震荡开来,一直波散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虽然现在的老百姓不会像当年那样把粽子投到汨罗江里,也不会在每年的这一天潸然泪下,可大多数人还是会在这一天,头脑中闪过两个字:屈原.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好象历史上没有为了哪个人的去逝而成立一个纪念意义的节日,而且是自发形成的,延续至今,除了这个人--屈原.讽刺的是他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曾经操控一个民族兴衰,改变一个时代历史的政治家;也不是因为他的离骚流传千古而身为的一个文人身份(那样的话李白,杜甫也会有节日).是高风亮节的气概,是关切国家兴衰的情怀,是坚贞不二的精神,是对理想世界追求的执着.还有夹杂着太多人未完成的共同的心愿,太多的不甘心与同情.看来精神世界的认可是最牢固的传承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