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心理学上也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对于孩子,世界上有一种无奈是‘妈妈觉得不吼不行’。
对于父母,世界上却有一种绝望是‘吼完了孩子,却不知道那个不说话的小东西心里在想什么’。
相比和父母顶嘴、讲道理的孩子,那些被吼后不说话的孩子,才是最让父母操心和担忧的。
在词典中的解释: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它是一个过程,有发出者,到接受者,在回到发出者,是一个循环。但是说话呢,或者平时的话语,只是在传达一个意思。比如:你要怎么怎么做,你不应该这样这样做等等。这不是沟通,而是命令。
对于,命令,我们接触最多是来自上级对于下级。可作为父母的你,也许就把这个直接带到家庭中,对着爱人会直接命令式的口吻,对着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三个叛逆期。
2-4岁第一个叛逆期:他们会通过“不”“才不是”等来表达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观意识;
7-9岁准大人期: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时甚至有点不讲道理,总认为自己长大了;
12-17岁第三个叛逆期:青春期更不用说,对个体的独立、自由追求更甚,讨厌一切束缚。
面对这三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需要拿出十足的耐心和宽容。每一个家庭中,亲子冲突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而70%以上的亲子冲突,原因是父母没把话说对。或者说,我们说出的话,有70%是无用、无效的。8个沟通技巧,让亲子沟通更通畅。
❶多为孩子提供选项,避免跟孩子僵在一个事上讨价还价
一位妈妈,女儿5岁,一直为沟通问题头疼:
我觉得我比较失败,和女儿的沟通总是出现问题,比如有一次我们说好一起出门上街:女儿说:妈妈,你还不过来,再不过来我就不去了。我说:等等,妈妈有事,10分钟就好,她说:10分钟我就不去了。我说你不讲道理的呀,再等等。她又说:我就要现在去。不过,等我弄完了,她还是愿意跟我一起去。
我真的头疼这样和她对话。因为在那10分钟里她会一直在重复和吵闹和生气和威胁,是我平时给她加的条件太多了吗?为什么不能耐心等一下?
从妈妈描述看来,她有些过于自责了。关于案例里所说的“10分钟”的事情,孩子一方面是不太能够等待,还需要稍作一些延迟满足的训练。比如平时孩子需要什么的时候,可以在满足孩子之前,要求她先做一个件事,比如唱一首歌、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件家务等。另一方面,是孩子与妈妈的对话偏于“负性”,用的句式是“你如果不,我就不……”。这个句式估计是家里大人常用的,孩子学会了。所以,日常和孩子沟通,注意下情绪,多用肯定句,多用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更有效的沟通可以这样:
用尊重、稍带询问的口气跟孩子说:“你再等我10分钟好吗?”——既给了孩子一个等待的时限,又是在用征求意见而不是命令式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孩子更容易接受。
“你可以先看一本绘本,或者选一件你想出门穿的衣服。”——用选择的方式告诉孩子这10分钟你可以做点什么,对于孩子来说,干等10分钟实在是有点漫长。
妈妈之前说的“妈妈有事,你不讲道理”这些都是废话,因为孩子既不清楚我可以怎样等妈妈,又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讲道理了,甚至有的孩子连什么是“讲道理”都不能完全理解呢。相信妈妈这样的回答,孩子会乐意选择其中一件事去做的,亲子沟通问题就化解了。
❷与其啰嗦催促孩子,不如为孩子提供一些有效的步骤
啰嗦的妈妈有两种:一,控制欲太强;二,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如果我们给啰嗦一个定义,那就是拿正确的信息与事情,不适当地强调了三遍以上,尤其是强调的形式没有任何创新与变化,越是用同一形式的简单强调,越显得是啰嗦。
比如,妈妈们可能经常会这样说:“别玩了,该吃饭了。(3分钟后,孩子没反应)叫你别玩了,该吃饭了。(几分钟后发现孩子还没动,火了)叫你吃饭听不见啊(巴拉巴拉,又是一堆数落、啰嗦的话)怎么那么不听话呀,再不吃就别吃了,洗手了吗,老是不洗手……”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当希望孩子把一个事情做好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出于善意不断提醒、敦促孩子。对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们而言,啰嗦本是动机良好的,但是违反孩子们自然学习方法的机制。啰嗦的人主要使用语言提醒法,很机械,缺乏使用其他管理方法的尝试。而且这种啰嗦和催促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甚至让孩子变得更加喜欢磨蹭。
与其啰嗦催促,不如为孩子提供简洁明了的执行步骤(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比如学习,则可引导孩子自己去制定步骤/计划)。这些步骤会让一个事情/目标变得容易起来,孩子更有意愿去行动。而且,一系列步骤会给孩子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切分与缓冲,让孩子们逐渐接受、并产生紧迫意识。
比如同样上面催促孩子吃饭的事情,虽然仍旧是要提醒孩子3遍,但是父母可以走到孩子面前,与孩子保证目光交接,清晰地告诉孩子:
☆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再玩10分钟,就要吃饭了”
☆提前2分钟,再次提醒:“还有2分钟就要吃饭了,你可以先去洗手”
☆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要吃饭了,你洗完手了吗?”
同样是提醒孩子吃饭,这样做可以清晰地给孩子一个时间概念——需知学龄前的孩子,基本没有时间概念,同时也避免了命令、责备、不耐烦的啰嗦,减少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❸少用双重否定句,一次只跟孩子表达一个意思
很多父母,为了强调语义,或者表达情感,喜欢跟孩子说双重否定句来表达更加肯定的意思。写文字或和成年人说话,这样可以,效果很好,但是和孩子说话,就不可以了,会让孩子更加认不清你到底要说什么。父母自己可以想一想,你上几年级的时候学的汉语语法,而双重否定句这样复杂的语法是几岁习得的,几岁才运用熟练的,大概是初中年纪吧。
比如,父母这样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不该不长记性!”这句话好复杂,孩子的小脑袋瓜里会在想“是在问我说过多少遍了吗?我该记住还是不该记住”……所以在这样的沟通中,原本父母只想孩子能够“记住”的,却表达了至少两个其他的意思:“多少遍?”“记性(什么是长记性?)”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稀里糊涂、愣在那里。
如果父母这样说呢:“这件事我说过3遍了,你要记下。”或者“这件事我说过3遍了,你记住了吗?”孩子才会给你答案:“我记住了。”
很多时候,父母把和孩子间简单的交流复杂化了,反而达不到沟通、交流的效果,还弄得大人孩子一肚子负面情绪,最终也没达成一致。
❹表达信任,多说“我相信,下次你能做得更好。”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信任是帮他们建立自信的催化剂,也是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基础课。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信任的语气会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形成友善、真诚、合作的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强,更能与人建立互信关系。而怀疑的语气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
比如,同样是孩子考试不理想,或者搞砸了一个事情,与其上来就噼里啪啦“教训”、“指点”孩子一顿,不如说一句:“我相信,你继续努力,会做的更好的。”这样孩子心理腾起的,就是温暖与力量,而非抵触,或更加自责难过。
❺表达理解,多说“我知道你很想……但我们最好先……”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但不少父母受传统思维局限,认为孩子没有独立人格,有时说话语气缺乏对孩子自主性应有的接纳。
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两三岁起就萌生了自我意识,越来越有主见,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或要求时,父母不要认为这是不听话的表现,粗暴回应。比如孩子想先看动画片再写作业,不要武断拒绝,而要用尊重的语气说:“我知道你很想看动画片,但我们最好先写作业,然后可以多看X分钟。”这样说,孩子更乐于接受。
❻表达尊重,多说“你是想先……,再……,还是想……”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有些父母跟孩子说话常会不耐烦,甚至武断地下结论。不肯与孩子商量,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有可能把他变成毫无主见的人。因此,父母要孩子做某件事情时,最好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感受到被平等对待了。比如,“你想先收拾好桌子,再出去玩,还是先看会儿书再出去玩?”
❼表达赞赏,多说“宝贝,你这件事做的很对。”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简单明了的句子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父母用赞赏的口吻跟孩子说话,会让孩子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强化优点。如果父母吝惜几句表扬的话,而总盯着孩子的问题喋喋不休,就有可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孩子认认真真地帮着扫了地,即使不是很干净,父母也要用赞赏的语气肯定孩子劳动的热情。比如说“宝宝太棒了,帮妈妈干活,妈妈很开心”,而不是说:“扫得不太干净……你怎么总是……算了,你还是回屋玩去吧……”
❽表达包容,多说“没关系,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孩子做事出现失误,父母如果一味批评责怪,就可能让孩子失去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孩子第一次摆碗筷可能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妈妈不要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或者“去去去,我来吧”,而是应该这样说“没关系,下次两只手拿,会更稳一些,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