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承认吗?
我们似乎不太愿意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有一份好的情绪,乖乖吃饭,通情达理,快乐跟小伙伴相处时,我们感觉孩子就像个天使一样,他们在开心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感觉心情愉悦。
但是当我们的孩子情绪不好,遇到一些负面情绪来袭,开始磨蹭,开始不听话,开始耍赖,我们就开始焦虑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开始评判自己的孩子,甚至免不了对孩子发火。这个时候的孩子,仿佛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小恶魔一样。于是,我们也会习惯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你不要再生气了呀,你不要发火了呀,你再这样,我就怎么怎么样了呀……
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希望我们说什么,他们可以听进去,希望他们不要生气,不要发火,不要闹,要乖。我们希望他们不要给我们惹麻烦。对吗?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情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被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表现。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上体现,情绪跟我们太紧密了,反倒让我们忽视了情绪的存在。
近日,在听完一位有着18年一线教育经验的园长主题演讲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些观点,供大家一起分享。
一、情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
讲个大家经常看到的场景。
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小朋友欺负了,回来跟你诉说他很生气。
A妈妈的表现:他为什么要打你,你怎么处理的?你有没有告诉老师?如果下次再打你,你就打回去。
B妈妈的表现:妈妈发现了,你从进家门的时候就不太开心,你说的时候,妈妈感觉到了你的生气。你愿意跟我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是谁让你这么生气?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
有没有发现,A妈妈的表现,是我们很多家长会脱口而出的话。每当这个时候,孩子就不太愿意再说什么了。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当我们生活中遇到婆媳问题,遇到夫妻感情问题,跟我们的闺蜜述说时,我们最不一定想得到建设性意见,我们更多地可能是想倾诉,让闺蜜陪伴我们一会儿,并且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
而当我们以B妈妈的模式,带着探寻的态度去跟孩子说的时候,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个安全的讯号,我们是想告诉孩子,我想听你说,我愿意倾听,这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
其实,孩子在跟你述说时,他就想在这个情绪里呆一会儿,当我们陪伴着他们时,他会慢慢自己走出来,这个过程可能会长,但值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会慢慢梳理出来,这个情绪到底卡在哪了。
二、当负责情绪来时,我们不要选择逃避,而要有勇气地面对。
再讲一个大家常见的场景。
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很想要另外一个孩子手中的东西,但是他不敢主动上前去说。
A妈妈的表现: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顶多站在一边告诉孩子:你可以过去跟小朋友说呀!
B妈妈的表现:家长捕捉到了这个场景,拉上他的手,陪着他一起走上前。走上前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对方很乐意给你,这种结果当然是最好的。二是如果对方不乐意给你,孩子肯定会有一些负面情绪。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吧,大人不要过多参与。我们担心,我们过多地参与,会让孩子们错失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于是,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采取A妈妈方法的不在少数。
但是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们不妨采取B妈妈的表现。当小朋友拒绝了我们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不妨跟孩子说:刚刚你想要这个东西,但是对方没有给你。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如果妈妈这样,妈妈也会很难过。你需要妈妈陪你一会儿吗?孩子一般会说:好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陪伴他一会儿,当你陪着他时,五分钟,十分钟后就有奇迹发生……
当我们与孩子一起有勇气面对这个负面情绪时,其实就是自己跟负面情绪做个有效的联接,探索。一旦从这个负面情绪里走出来,一旦自己知道情绪卡在哪里的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特别大的成长与改变。
情绪有好有坏,我们往往更容易接纳好的情绪,而不愿意去接纳不好的情绪。
而对于孩子来说,当他有好的情绪的同时,不一定需要我们太多,而恰恰相反,当我们的孩子有不好的情绪时, 我们更加需要有同理心,有陪伴,有倾听,关注。而在我们家长经历了陪伴、倾听、共情、面对、合理化建议这一系列过程时,其实我们就完成了一次负面情绪的有效打通过程,也完成了孩子自己与情绪相处的一次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曾经的我们,我们是每一个孩子未来的模样。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份学习与修炼。当我们开始对自己、对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多接纳,有陪伴,有倾听的时候,我们也就能给到孩子这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