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令人崩溃的时刻,本来说好了我午休醒了之后,她就开始写作业,可是从3点说到4点,既不回应也不行动。
3点了,我去提醒她写作业。正沉浸在动画片中的她,一时无法离开,约定好,听完那首歌曲后关机。结果是,听完一首又一首,我关了机。她依然坐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动。让水壶躺在床上,打开水壶的盖子,让水一点点地渗在床单上,或者用嘴吸一口水,趴在床单上,一滴滴地吐向床单。我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怒气,默不作声地盯着她。
终于不往床上吐水了,又往一块抹布上倒了水,打开窗户,用抹布擦向窗玻璃朝外的一面,水和泥结合,玻璃瞬间成了一幅用泥和水绘制成的云雾缭绕的山水画;胸中的怒火不住地往上翻滚,实在不想发火,转身离开了房间;30分钟过去了,我再次回去看看她在做什么。趴在窗台上,在纸巾上画画。
“你能不能先写作业再画画……”重复了上万遍的话,连自己都嫌烦了。
“等会儿。”
1个小时过去了,她依然自顾自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业似乎与她无关,我的催促也似乎被当作了一阵风。
无力又无助的我,瘫坐在厨房的餐桌前,不知道该如何说,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除了批评指责,仿佛只有无能为力,极力压制自己的愤怒,不想发火的同时,还在极力安慰自认为无能的自我伤害。
脑海中突然出现昨天听了《樊登读书》的本周新书,正是一本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书——《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忙不迭地打开《樊登读书》APP,回看节目。
这本书的作者是付立平老师,书籍的副标题是:做顾问型家长,培养自主型孩子。书籍的介绍中说,本书揭秘提高孩子学习力的五大关键支撑,用轻松的方法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情绪自控力、习惯自控力、学习竞争力和学习抗逆力,挖掘出孩子心底浓烈的求知欲,重拾向上的动力。
这样的内容正是我所渴求的。快速地回听,找找有什么拿来就能用的方法。
付立平老师首先阐述了一个观点,每一个孩子呈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行为上的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丢三落四”“不喜欢写作业”“调皮捣蛋”等等,其实都是表象。这些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系统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孩子的深层需要没有被满足。
书中从五个维度,也就是用五顶学习帽的比喻来解决这个系统中的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顶是红色的帽子,代表情绪自控力;第二顶是黄色的帽子,代表习惯自控力;第三顶是蓝色的帽子,代表学习竞争力;第四顶是白色的帽子,代表学习内驱力;最后一顶是黑色的帽子,代表学习抗逆力。
内驱力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内驱力解决的是“我愿意”的问题。孩子的拖拉、磨蹭就是因为内驱力不足。俗话讲“千金难买我愿意”,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他肯定会想尽千方百计去做。但如果没有解决孩子内驱力的问题,家长天天跟在后面催、二十四小时盯着也无济于事。他,不可能一辈子都盯着他。所以,如果没有解决内驱力的问题,就不可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那怎么解决呢?
付立平老师在书里给了一些特别实用的工具,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工具叫鼓励,有三个好用的句式。
第一个是强调过程的句式,“我看到……”,比如,“我看到你昨天晚上做题做到很晚”、“我看到你昨天放学回家之后先写了作业。”通过这样的句式,传递给孩子你看到了他的具体行为,孩子就会感受到,通过这样的具体行为,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被看到的。
第二个句式是表达感谢(欣赏)的句式,“谢谢你……”,比如,“谢谢你今天帮我带了妹妹”。通过这样的表达,孩子能感觉到,他做的这件事能体现出自己是有内在能力的,自己是可以为他人服务的。 第三个句式是可以为孩子赋能的句式,“我相信……”,比如“我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道难题”。孩子就会自己去开动脑筋想,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爸爸妈妈是信任自己的。
孩子需要归属感、价值感,通过不断的鼓励,他就会觉得在自己的身后,是有人在看,有人在支持,有人会爱他,然后他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他的内驱力才能够被调动。
看到这里,我内心的焦虑稍稍平复一些,情绪也稳定了,有方法可用,那就先试试。当然,我也明白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改变是在持续的努力中才会见效。但是,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往好的方向努力,总会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