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城东南二十五公里有两座山,一座叫三危山,一座叫鸣沙山。在这两座山之间,古时候有一条河叫岩泉河,它日夜不停的流淌 ,流了千百年,在岩泉河出山口的地方,河水把西岸冲刷成一面高高的崖壁。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位叫乐尊的和尚从东方云游到这里,坐下来休息时忽然发现对面的三危山上闪烁着万道金光,那迷人的景象犹如千佛照耀,深感此处有灵异,便在此安营扎寨,开凿了一个洞窟,坐禅修行。不久又有一个叫法良的禅师也来到这里,在乐尊的洞窟旁开了一个洞窟坐禅修行。就这样僧人越聚越多,不仅和尚在此开窟,一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和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人家为祈求上苍的保佑也在此凿建洞窟,雕刻佛像,绘制壁画,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从四世纪中叶开始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凿,洞窟的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个,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七百多个。在这些饱经沧桑的洞窟内保存着,二千四百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如果把这些壁画排成三米高的画廊,可长达十五公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经历了从十六国至清,十个朝代1500多年的洗礼,从盛唐时期的辉煌到明代之后的衰落,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逐渐被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随着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一个悲壮的、令国人耻辱的故事被揭开:提到莫高窟,怎么也避不开“王圆箓”这个人。他是清代一个道士,在莫高窟清扫洞窟时,发现的那个“藏经洞”(16号窟)。如果没有藏经洞的发现,莫高窟的文物可能还一直深藏在大漠之中。
经洞像是一个未及完工便被封闭的洞窟。后来学者判断,可能是11世纪初西夏人征服敦煌时,莫高窟僧人逃难前有意密藏的。此后僧人再也未归。900年以后,这个洞窟偶然被王圆箓发现,很快轰动了世界。 洞窟里面密藏的大量经卷、绘画、文书,都是唐代和北宋前期的文物。王道士虽不知道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但他还是隐约感觉到了这些东西应该是有用的。作为一名虔诚的泛宗教徒,对佛经自然十分敬重。他同时意识到这些文书并不是属于他个人,因此,他作出的第一个反应是:应该妥善保存在原地,不让它们流失在外;王圆箓做出的第二个行动是向官府反映。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各级官府,但官府以无价值或经费不足推诿;绝望之余,他甚至直接上书西太后,但同样石沉大海。当时官府正忙着筹措几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哪有功夫理会偏僻之地的一个道士和一堆文书?
藏经洞被发现的7年后,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来到敦煌莫高窟,在遭到王道士质疑后,他编造了自己是唐朝玄奘的信徒,历经艰险来中国取经的谎言。王道士被感动了,任斯坦因挑选了24箱文书、绘画和5大箱其他的文物;1914年斯坦因再次用卑鄙的手段骗取了大量莫高窟文物,带回了大英博物馆。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于1908年3月进莫高窟藏经洞,凭借他深厚的中文,选出最有价值的约二千余卷敦煌写本的菁华。
俄国人奥勃鲁切夫、鄂登堡,日本人大谷光瑞、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丹麦人索雷森、美国人华尔纳等接踵而至,敦煌文物被数次淘洗。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知道了莫高窟文物的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的窃为己有。一时间敦煌文物被盗成风,这是莫高窟文物被发现后最大的劫难。
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经卷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经过一个世纪的流散,敦煌遗书的确切数字已无从知晓。据统计,中国现存敦煌文物2万件,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约有5万余卷,分散收藏在10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日本、印度、法国、英国和俄罗斯成为了敦煌文献重要的收藏点。 有人指责王圆箓是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有人怒斥清政府的腐败和各级官僚的昏庸无知;有人谴责外国列强在敦煌的巧取豪夺;也有人认为国运衰颓之际,敦煌文物的流散犹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莫高窟对面、大泉河边,那由矮栏围圈起来的“道士塔”, 王圆箓长眠于此已经70多年了,他是一名道士,却毕生守护着一片佛窟;他开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却又将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夺者。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是一段无论用多精彩的文字都难以讲述的历史;
这是一个无论用多长时间都不能讲完的故事;
记忆中几百年前的荒芜犹存,来自一个世纪前的伤痕犹在。
风,从千年戈壁吹过,
梦,从净土天国洒落,
穿过这片充满传奇又无比脆弱的土地,
一群怀揣梦想有激情昂扬的人们,莘路蓝缕漫漫求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