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曾是所有工匠中的牛者,人们的生产、生活工具都离不开铁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不大的鹿马桥街上就有十多家铁匠铺,从业人数几十人,产品远销县内外。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生活工具的产业化,铁匠铺日趋凋落,即将消亡。现在鹿马桥只剩一家铁匠铺——贺氏铁匠铺,还苦苦地撑着。
贺氏铁匠铺,座落在镇里的边上,鹿马桥到金江的公路傍。
泥砖房,十多个平方,一座火炉,一架风箱,几个砧子,几把铁锤,几十把钳子……铁匠铺应有的尽有。作坊的装饰,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子。历史的烟尘就此定格。
铁匠铺的主人贺新元,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他十六岁随父学艺,一生打铁,早已把他的手艺传给了大儿子贺小勇。但贺新元还能握锤百炼,虎虎生风。
贺氏打铁是祖传的,到贺小勇这一辈,至少也有五代以上的打铁历史了。
上图为贺小勇,下图为贺新元
东安县刚刚解放,贺新元的父亲贺利民就拿到了县长签发的铁匠营业执照。
这份收藏珍贵,也反映了贺家对这份职业的敬重和执着。
纪实
一把柴刀的诞生
下生料
起火升温
打坯
开口
扦钢
揉合
打模
造型
碎火
加印
(贺新元的次子贺小兵也来过把瘾)
回炉
一把柴刀打成了,父子头上汗如雨下,脸上却流淌着笑意。
艺在于精!
工序,一般包括下生料丶起炉升温丶打坯丶开口、扦钢丶揉合丶打模丶造形丶加印丶碎火🔥 回炉等十几道工序。特别是安钢打揉与碎火回炉是最过硬的技术,温度丶颜色丶时间丶力量都要恰到好处。精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的消亡,肯定必然。但对于祖辈相传的匠人,做为这份匠艺的最后守望者,那份不舍,那份记挂,我心领神会。我谨录刘半农的一首诗(创作于1919年),向贺氏父子,向所有的铁匠致敬!
铁匠
叮当!叮当!
清脆的打铁声,
激动夜间沉默的空气。
小门里时时闪出红光,
愈显得外间黑漆漆地。
----
我从门前经过,
看见门里的铁匠。
叮当!叮当!
他锤子一下一上,
砧上的铁,
闪着血也似的光,
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
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
----
我走得远了,
还隐隐的听见
叮当!叮当!
朋友,
你该留心着这声音,
他永远的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
他若回头过去,
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
飞射在漆黑的地上。
策划:东安县乡村振兴示范区(鹿马桥)指挥部
调研:刘联国、段绍海、李桂林、谭利梅
执笔:四木、段绍海
摄影:四木土子
网友留言:
贺师付的柴刀远近闻名,我们这里面的柴刀都是出是他处,他的刀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