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学生讲析一首秦观的《虞美人》,全词的内容是这样的: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词句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以碧桃来自喻,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也没有什么疑问,我正打算进入下一道题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问了:“老师,为什么古诗词里那么喜欢用断人肠?用别的词句不也可以表达忧愁悲伤吗?”我当时一听,觉得甚有道理啊!就我们中学所学的课本当中,“断肠人”“断人肠”就出现了好几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而课外就更是常见了: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其二》)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例子之多,不胜枚举。
那么,诗人们为何如此爱用“断肠”一词呢?翻查资料,获得如下大致解释。
有人说是跟“断肠”一词的由来分不开的。此词源于一个典故,说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多么凄然的故事,寸寸肠断,该是多么悲伤哀绝。
还有人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用“肠断”来形容忧愁、伤心、痛苦的合理深刻性。
无论是文学性的解读还是科学性的解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词确实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的一种不可见却异常深刻的内心情绪,带给我们深切的审美体验。语言之妙不可言说,故曰:妙不可言。
用诗之心,品诗之味,得诗之美,方不负经典。而教学相长的妙处也大抵就在这里了,感谢爱思考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