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神奇而奥秘的宇宙按照自己的方式运动着,而随着天体的不断运动,自然界也在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人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对这种星体(主要是太阳)运转而引起的自然物态的变化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用以标识和解释自然征候的理论。在漫长的时间长河淘洗中,这些理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表现出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而在众多先人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中,二十四节气当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今天当太阳抵达黄道360度,公历进入3月20-21日时,春分就如期而至了。春分,顾名思义就是带有分水岭的标识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并对各种自然征候表现出的特性进行分析,再根据昼夜变化特点,人们发现春分这一天白昼与黑夜的时间是相等的,即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根据大量的观察和科学研究发现春分过后出现的情形是,北半球开始出现昼长夜短,且北极开始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开始出现昼短夜长,且南极开始出现极夜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不断扩大。正是这样,春分又具有了日中、日夜分、仲春三月的别称,春分也就被赋予了“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和古时以立春及立夏为春,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日”的双重意蕴。
由于自然的物态早于人类的存在,更先于人类社会的存在。这样,在漫长的自然发展进程中,许多自然物态因自身生长规律而表现出来的征候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自发变成了自觉,个案变成了共性,日积月累就慢慢变成了自成式的规律存在。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很多情况下就是用这些自然形成的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让大自然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生产生活。而在长时间的抗争中,经过大量的生产实践检验的经验,很多因为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而日渐积淀成一种文化。不管时间怎么流逝,这些先人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不但没有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反而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对人们研究历史、研究农业发展史和征候沿革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春分在表征自然物候变化的同时,更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的气息。关于春分的物候表征,人类总结了三种: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也就是说,春分当日,如果这些自然征候出现,这一年将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不出现,就意味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将会有不测发生:燕子在春分的时候没有从南边飞回来,人间将会出现妇女不孕;如果春分不打雷,不出现闪电,诸侯国将会因为失掉民心而失掉百姓;如果春分不出现闪电,君王就没有威严,望之不似人君。
按照这种自然征候的社会标准逻辑推理,于是春分节气也就被世人附加上独特的人文意蕴。春分意味着人类春天的真正开始,思春也就成为一种普世性的情感抒写。“春女思,秋士悲”,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怀春的少女对异性充满浪漫的幻想;而作为士子,他们更多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至于作为生命的价值如何彰显,如何估定,多是以建功立业而标尺。秋天到来时,本是收获的时节,可是很多士子因为多种外在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实现自己了理想抱负。面对凋零萧瑟,感受到凝重的阴气不觉悲从中来。不过,就春分的少女思春虽带有些许的哀伤与落寞,但更多充满了温馨与希望,所以伟大的诗人也不惜笔墨对思春女进行了赞誉:“青年男子虽个人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个体的生命如此,从国家的层面,春分日也具有独特的政治意味。“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神圣的祭拜活动,春分时的祭拜上天即鬼神不是随便的,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权利参加的。这种严重的等级划分,这种原本即为虚无的精神祭拜经过人为的隔离后,也就变得神圣、神秘起来。当然,这种等级的歧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人类认知水平的有限,及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坐稳自己的江山而对庶民百姓思想的禁锢。
既然是对大自然认识而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从一定角度反映大自然运动的规律,节气带有朴素的科学特性;而当把这些自然的征候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其社会性意蕴也就变得丰富起来。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二分之一——春分、秋分,四时之一——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节之一——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人文的五行八卦对接起来,其社会人文的气息就变得更加浓郁。一个太阳回归年为太极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本是线性平面的自然物态的表征符号,当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就变得立体多元而意蕴丰富了。不论是金木水火土,还是八卦推演,它们都是世人用以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春分到来,气温回升,天气变暖,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一年之计在于春,自春分始,春管、春耕、春种的大幕真正拉开。能否有丰硕的收成,关键取决于春分的谋划与付出。诚如人生一般,如果没有青春正当时的挥汗如雨、精耕细作,老之将至时只能落得空悲切的落寞。
大自然的声音谓之天籁之音,大自然的呼吸则是万物应气候的变化而展演的自己生命形态;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社会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童雏。不过,当宇宙间出现了人类,智人再根据一定的族系、血缘或政治等秩序组织在一起,结成庞大的网,再按照一定的方式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用以约束各个成员的规章制度。这样,人类社会就应运而生了。自有人类社会始,大自然的原生态就被慢慢改变。于是,各种极具社会性的事物似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被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但是,不论人类如何人为性地叠加,不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人文的意蕴,自然的物候只是奇幻大自然表征的符号,节气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在寒暑易节的变换中展演自己,提醒者世人。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唐. 徐铉《春分日》(安徽省霍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