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山东莱阳的一位14岁初中生成为了舆论焦点。莱阳第二实验中学对外宣布,这位学生成功签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过,“神童”的光环并没有持续太久,质疑声便纷至沓来,这位初中生所获得的奖项、参加的活动很多都“查无实据”。中国人总是对“神童”充满期待,从古至今,出现的神童绵绵不绝,但是再多的神童,好像都没能缓解中国人的饥渴。
中国人有神童崇拜,没有神童也要制造神童
6岁学会编程,14岁被美国麻省理工预录取,山东莱阳的李同学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持续地霸占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
就当前的事件进展来看,李同学的说法遭到了多方质疑。华南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出面澄清,据媒体的查证,李同学参加的活动也存在疑点(更多细节点击“较真:麻省理工学院否认签约14岁山东神童”)。而在12月10日,山东莱阳市也已经成立了事件相关调查组。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公开。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天才少年,也一直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很多媒体也十分热衷报道甚至是制造“神童”,这与中国人的“神童崇拜”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麻省理工全称“麻省理工学院”(MIT),而非“麻省理工大学”
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秦国甘罗十二岁当丞相、齐国子奇十八岁治阿县的传说,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大学开设的“少年班”更是将神童崇拜推向了高潮。如今,虽然“少年班”式微,但每年仍有小学生“神童”参加高考的新闻。
所谓神童,准确的说是超常儿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神童,是通常意义的智力超常儿童。除此之外,在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领域崭露头角的,也是各自领域的神童。根据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优异儿童约占儿童群体的1%-3%。
不过,在中国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神童,还有人造“神童”。这类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智力优异儿童,而是通过超前教育等手段,让他们比同龄人多识几百个字,多会背几十首诗,多会解几道奥数题。甚至不惜通过造假,也要获得“神童”的名声。
中国家长用神童来缓解自身焦虑
没有神童也要制造神童,对神童的追捧和制造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心态的写实反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宁铂、谢彦波、梁中杰等一批神童相继被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大学也开设了“少年班”,遴选出21位从11岁到16岁的神童,而这些神童也成为舆论瞩目的焦点。
少年班和神童们在那个年代之所以备受瞩目,与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两种焦虑息息相关:一种是 “球籍焦虑”,中华民族有可能被开除“球籍”;另一个是“时间焦虑”,“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是报端最常见的关键词。
当老一代意识到时间难以挽回,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而少年班恰可以缓解“时间焦虑”。“球籍焦虑”和“时间焦虑”直接相关。“中国落后于西方多少多少年”的常见句式说明,“时差”正是“球籍焦虑 ”的主要原因。少年班,又缓解了“球籍焦虑”,因为他们从事的科学研究,正是与世界拉近距离的重要工具。(学者王晓渔《80年代的双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