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荐友办团练,曾国藩两度拒出山!借《曾国藩》一书,述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左宗棠鉴贤,想请曾国藩出山,曾国藩却被太平军给吓到了?学史喂大宝给您第十四讲!
话接上文,河西一役失利后,太平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这长沙城总算是守住了。
庆功
所以,长沙巡抚张亮基自动忽略忘了河西之败,他大摆庆功宴,为的就是庆贺守城成功。这些个官场好手在宴上互相说着几句客套话,喝喝酒谈谈心,大吹特吹。
张亮基也没有忘了给四大土豪的承诺,朝廷不会白收他们的钱,现在长沙城守了下来,大家都是有功之臣,过不了多久,借出去的钱自然会如数奉还。
这宴会上还闹了不少笑话,例如,众人提议将封那尊杀死萧朝贵的大炮封为“红袍将军”!
这还没完,鲍起鲍认定城隍菩萨显灵有功,于是要重塑菩萨金身,并封它为“定湘王”!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写一封极尽词藻的奏折,上书朝廷邀功请赏!
左宗棠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比张亮基考虑得更多。
这些年他以旁观者的身份,将朝廷、官场、军队的不堪看得一清二楚,长沙城之所以没有被攻破,全因洪秀全志不在此,他要的是天下,想的是江山!
河西一战的失利,虽有他决策失误的成分,但主要问题还是在这群官兵身上。
清军绿营的战斗力实在是不堪入目,现在的八旗兵,已经腐化了,再也不是当年皇太极带领入关的虎狼之师了。
真得镇压太平天国这把火,还得学当年打白莲教,组织团练单独练出一支劲旅才行。思来想去,左宗棠突然想到了一个无比合适的人物——曾国藩!
回信拒绝
外面长毛作乱,但在曾国藩的老家荷叶塘,却依旧宁静。
为官十四年,难得回家,虽然母亲的逝去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但曾国藩不得不同意,这样恬静的生活其实也挺好。
而且身边还有位下棋高手陪他下围棋。
不过,他的一生注定不会平静。
信件如期而至,内容自然是邀请他出山帮办团练一事,这封信实际上是左宗棠给他的邀请函,只不过代张亮基传达而已,在出山团练一事上,信中说得可谓是至情至理。
但事情却远没有左宗棠想得那么顺利,在重重顾虑之下,曾国藩还是写信回绝了帮办团练一事。
自己作为一个文人,哪能带兵打仗?自己的母亲才刚刚过世,孝未尽,人怎能先离?
这事,曾国藩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干。
深层原因
几天之后,湘乡县团练副总罗泽南来访曾国藩,召集全县团长、练长,请他光临指导,大致就和现在军训练操差不多。
乡勇们排好阵形,演兵练武,而曾国藩一路巡视,就差说“同志们好!”了。
当了一回首长,曾国藩那叫一个热血澎湃啊!然后又想到自己前些天本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一直当首长,却没有珍惜,突然有点小后悔。
事实上,以曾国藩的性格,当官那绝对是他所爱的。
他之所以回绝了张亮基的好意,其实最深层的原因就是,曾国藩也看透了官场和军队的腐败,曾国藩觉得没有办头,他没有自信能办好团练对抗太平军。
然而罗泽南却让他看到了团练的好处,绿营腐败,那为何不可自己创建一个军纪严明的部队?
正当曾国藩心智动摇之际,一封从京城来的书信更让他后悔太快拒绝了张亮基。
心动
这封信来自于曾国藩的老师——镜海先生,唐鉴。
唐鉴此人对曾国藩的帮助不可谓不大,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头很铁,脾气暴躁。曾国藩能改正这个毛病,唐鉴的指导起了很大作用。
在一次偶然的拜访中,曾国藩折服于唐鉴的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于是尊唐鉴为师。
在唐鉴的指点之下,开始学义理之学,他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渐渐收敛了性子。
而且曾国藩“涤生”之名也和唐鉴有关。
唐鉴指导曾国藩写日记,需要如实检出,记录每日的不足,最好是在日记中骂一骂自己,好让自己反省透彻,颇有“吾日三省吾身”之意。
某日,曾国藩骂自己骂得多了,突然有种升华的感觉,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一笔:
“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曾涤生,涤旧而生新,便是由此而来。
话说回来,唐鉴的信也是来劝曾国藩出山帮办团练的。不过这封信的作用可比张亮基的强多了,看完这封信,曾国藩只觉得身后有战歌响起,脑海中不断闪过一句句激励人心的话: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时势造英雄!”
一股凌然壮志油然而生!
但不久之后的一件大事如一泼冷水一般,把曾国藩猛地浇醒——岳州城失守了!
刚刚兴起的想法顿时又消失地无影无踪。
下一讲,金翅大鹏葬祖地,臣蟒之相终显身!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稗官说史,用小说的形式将历史呈现给读者,激发读者深入了解我国悠悠数千年的历史史诗。关注我,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