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译注》
1 学而第一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众多解释认为这句话是对他人作评价时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敬重德行而不是看重样貌、侍奉父母能竭尽其力、效忠君主能奉献生命、和朋友来往言而有信的话,即使这个人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学了。
另一种版本是,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宋翔凤说,谓此句是就夫妇关系而言的。我个人也偏向于这种解释。要确立夫妻关系,重要的是对方的道德品行,而不应该是看重样貌。怎么确定对方的品德是否良好呢?不是以对方读书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是要看对父母是否尽心孝顺,对国家是否忠诚,与朋友相交是否言而有信。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里我理解的是指君子的自我修养,强调一个人应该要稳重、庄重,否则就没有威信可言,同时,个性不稳重的话,所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
02【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忠诚、守信,不和一些与自己不相类似的人为伍。这里的“不如己”不是说比不上自己的意思,而是指“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社交的时候,要谨慎择友,这个后来在《弟子规》中也有阐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如果发现自己有失误、犯错的地方了,不要忌讳,一定要改正过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慢慢就能知道,后人的《弟子规》中许多都是根据《论语》各章的内容编写的。关于过错的,《弟子规》写道:“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因为自己的处境、价值观的不同,对同样一句话的理解也就不同,希望读文的你也能生出自己的见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