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何去贵阳支教,是因为张娴妮学姐文章的触动,但更多的,我想,是一股劲。年轻人的劲,读书人的劲,总觉得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人很多事等着我们去改变。大概是这样的初衷,我带着去改变的憧憬与期待,一路颠簸,来到了毕节平坝小学。
也许是去之前老师描述的过于充分,再加上相比起去年有了很大的改进。破旧的房屋,小朋友邋遢的穿着,难以搜索的信号,都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震撼,相反,我竟有一种感觉,就像是心中的所想,正一点点被我眼前的所见所印证。
说来也怪,即使能想象到的恶劣环境,用盆接水才能洗澡,蚊虫杂多的宿舍,即使掩鼻也不愿接近的厕所,对我们这种过惯了优越生活的,也实在难以适应。第一天的确如此。在宿舍,明明旅途十分疲惫,却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可到了第二天,这种生活竟已经开始有些习惯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的适应。甚至有一种慢慢融入感。在这种慢慢的变化中,我也慢慢变得迷茫。他们觉得自己贫穷吗,还是已经适应了这种没有压力的生活?我的那股劲是否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许多问题在我脑海中缠绕,直到离开贵阳也未完全解决。
还有让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那边小孩子们的认知。我在去之前一直以为,这种被大山围绕这的人们,多少会与社会脱节。如桃花源的人们“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许没有这么夸张,但一定不了解我们眼中的社会。可在交谈之后,我们听的歌他们也听,我们用的流行用语,他们也说,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玩王者荣耀。一下子,我就觉得,那种山里山外距离不见了,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山里的孩子山外的孩子。只不过山里的孩子贫穷,山外孩子们拥有的,他们得不到。
其实到了这边,支教的目的性在一点一点模糊,我每天都在问自己,我究竟能为这里带来什么?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建设性的激情已经渐渐模糊了。我们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太多太多的误解。我们总习惯站在一个帮助者,一个优越者的角度去看他们,然后用我们的认知去揣测他们的想法,或者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想去改变他们,可我们真正了解这种生活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吗?我们想改变的太多,可准备的太少。像张学姐这样,在第一年的迷茫之后,有了一年的思考准备,再次来到跑这里,而我们呢?也许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我不是我们改变了他们什么,而是我们改变了自己什么。
通过一些家访,我们也能了解到有些传统的观念在家长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比如说一定要生到男孩。这些都不是我们志愿者三言两语可以去改变的。而且,这里的家长也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所谓孩子的读书。他们也都明白,读书能改变命运。可往往在现实的重压下,很多家庭的子女都无法完成理想的学业。再加上当地教学资源的极度匮乏,便造成了目前的局面。我一直以来想的太肤浅,以为只要改变他们主观上的因素,给他们树立理想,便能解决很多问题。其实,我们没有体验过他们的生活,不知道客观上的阻力究竟有多大。
那么,难道说,这十多天的支教,带给他们的仅仅是一段时间的陪伴与快乐回忆吗?我们所能带去的所谓建设性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但至少,我想,我们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带去了一缕光。我们很难确切的告诉孩子们去改变什么,又如何去改变,但我们让孩子们知道了,要去改变。这次支教对于我们第一次去的志愿者来说,更是一种准备。我们只有自己准备好了,才能对坪坝
小学的孩子们,对所有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有实质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