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与小王是初中同学,小张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考上高中,初中毕业后就去了社会闯荡。小王成绩不错,一路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小张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理货员,售货员等工作,后来自己租了一个摊位做起了小买卖。
初中毕业十周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小张小王畅聊着各自的现状。
小王在一家公司上班,朝九晚五,月薪八千,贷款买了一套房,月供五千,除去公积金部分,自己每月需要再还两千房贷。
小张做的是服装批发生意,现在已经全款买了两套房,一个门面,一辆奥迪汽车,一辆货车。
小王与小张的现状对比不禁让人唏嘘,努力读书的在辛苦供房贷,没有文化的却成了大老板,用小王的话说,光小张的两套房他上一辈子班都不可能买得起。
这不禁让人产生读书无用的结论。
真的是因为读书造成了两个人不同的结果吗?
不是的,这种区别从表层说是打工和做生意的区别。
打工旱涝保收,不用承担大的责任。做生意做好了会发达,做不好就会陷入贫困,自己则要承担全部责任。
往深层说是观念的问题。
小张没有考上初中,他可以选择读职高,依然可以走读书上班的道路。小王大学毕业,也可以选择创业。
但是,小张认为无论到什么程度学历,最终还是要做生意的,既然书读不好不如早点出来历练。
反观小王,从小就告诉自己要好好读书,以便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而且随着学历的增长,这种思想越来越严重,因为周围人基本都是这么想的。
观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选择。高学历的人依然有很多创业成功的。
比如,张一鸣,黄铮,马云,马化腾,雷军。
他们也都上了大学,但是并没有选择打工上班,而是去创业。
不同学历创业的起点一般不同,高学历创业类型更高级,成功收益也更大,因为学习提高了认知水平。
同是一个人,如果他初中毕业不上学,他去创业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他们不会选择去做高新型行业,他们会选择服装、餐饮等门槛低的行业。
如果一个大学甚至硕士博士毕业的人,他出去创业一般不会去选择开个餐馆,开个服装店,他们宁可选择996工作制公司上班。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怕自己上的学白上了,换句话说,他们学的东西多了,认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创业一定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起点,因此,他们的创业潜意识是要开公司。
然而,事实上开公司已经属于比较高级的创业,风险比较大,需要的资源更多,所承受的责任也就越大。
因此,摆在高学历人眼前的有两条路,打工上班和开公司创业,绝大多数普通人只能选择打工上班。
因为他们实在不想承担太大的风险创业。毕竟辛辛苦苦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如果创业失败,一无所有就太惨了。
认知也是基于经历的。因为你的经历就是实操所学知识的过程。
其实,高学历人也可以选择门槛比较低的创业项目。
他们做服装、餐饮行业会有更好的认知,只要塌下心来,能取得比较不错的成绩,因为他们总是有很好的选择和创意。其实,这也是一种降维打击。
我们很多时候只看见事情的表象,看不到更为深刻的原因,正如小张、小王的现状不同,就得出了读书无用的错误结论。
我们关键在于想清楚自己是想要打工还是创业。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别忘了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程度,这样才能更好的看透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