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看不见光的孩子
教练:曹晶
小七:北京男孩,13岁,中度抑郁且幻听的孩子,不愿意见心理咨询师,也没有上学。
教练: 孩子只是通过药物把病情控制,内心情绪没有排解,理智也恢复不了。不是帮助他尽快回到校园。而是陪伴他先把积压的情绪排解出来,再找到自己的方向。
小七:很烦躁。对我影响很大的那个人走了。以前我坐在一个黑色的房间,前面有一张桌子没有光,没有门,也没有窗。对面的那个人会和我说话,我能看见他,现在他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
教练:(孩子口中的那个,他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他想告诉你,他已经陪伴你很久了,现在他虽然离开了,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离开,因为他已经和你融为一体了。他本来就是你的一部分,现在你已经有能力自己往前走了。他相信你可以的,你也要相信自己。
小七:(很惊讶)你说的这些话和他离开的时候告诉我的是一模一样的。
(孩子幻听的那些话,其实是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他的消极面和积极面在对话。)
第二次教练,孩子说自己像台电脑显示屏,就像头脑主机像身体,显示屏不停的闪烁“要上学”的字,但主机就是运行不起来。经过教练,他看到自己原来处在自我保护的模式。
第三次教练,孩子说我沉在海水里,我看到海面上的光,但我就是游不上去。
第四次教练,孩子说我知道了,从0到1,从1到2的改变,不是一下就能飞跃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最后一次教练,孩子说我已经游到海面上了,看到光了,那是太阳很温暖。
半年的教练,每一次教练只是陪着他看到自己当下的状态:着急、焦虑、恐惧,期待……他总是会告诉教练,他知道该怎么做了。所谓看见即疗愈。教练从不问他要怎么做,因为教练相信他一定能做到。
最后一次教练,孩子说,我以后也想做你这样的人,去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孩子。
愿意和我们聊天的孩子内在都有一颗向阳的心。他们需要多一些尊重和不带目的的陪伴;需要多一些时间,让他们适应和打开自己。当他们完全信任教练或父母的时候,他们就真正开始改变了。而父母的改变是孩子最终找到自己的强力助推器。
心得:这个案例中的隐喻在教练过程中不断地被使用,非常的形象。想起儿子刚上高中时关于“学习”的隐喻。他们班变态的数学难题会把一些同学难哭了。记得餐桌吃饭,听儿子说得最多的就是“高中好难啊!”。我问他学习像什么,他愣了一下,说:像上坡踩车,很吃力。“然后呢?”“妈妈,我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他们也都一样,所以我又攒足了劲往上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