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一般思考三遍之后采取行动。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说:“两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一直都用来讲一个人做事谨慎,仔细考虑清楚后,再着手行动。没有经过详虑的思考就行动的是莽夫,事情做了之后就开始后悔。任何事情动手行动之前的“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起到一定程度上减少“人的事后后悔”的作用,后悔是人的一种对因自己行动而导致结果偏差的挫败感,因为毕竟一个人的思考有所局限,主要受自己的经验和信息渠道等因素限制,而外界的环境又是复杂多变的,人因此往往缺少精确的预见性,没有任何人可以成为真正的“先知”。
那孔子为什么说思考三遍太多而两遍就可以了呢?其实“三思而后行”的“三”并不是我们现代语境里的数字“3”,而是一种时间的模糊概念,泛指历时比较久。如颜回“三月不违仁”指颜回可以做到很长时间不做违背仁的事情,并不是三个月。
所以孔子是觉得行动之前的过长时间的考虑没必要,做到两次,也就是适度的考虑就够了。因为人往往因长时间考虑一件事情反而会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失去了果敢的行动力。最后的结果是,一直都处于思虑之中,而迟迟未付诸于行动,最后是错过时机而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许多朋友总在问跑步要注意什么?会不会伤膝盖?会不会腿变粗?会不会晒黑?这些担心让他们迟迟未迈出一步,而我给的建议是,你可以先跑起来,跑步的时候注意保护和拉伸,就不会存在大问题,做任何事都有一定风险,愿意承担风险才能有所行动。我们能够做的将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
关于三思还是再思的问题,更关键的在于行动之前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广泛性,然后是对信息的整理梳理能力,最后是信息的分析及做出最佳决策。
与其凭空思考,不如用积极主动行动起来用科学的方法来协助思考和判断,让每一次的决定少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