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花了些时间读了蒋勋的《孤独六讲》,心里有些五味杂陈,却又似醍醐灌顶。说句实话,书中包含的一些道理我依旧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没能完全吃透这本书,这可能与人生阅历有一定关系,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敬佩丝毫未减,它给我心灵和头脑带来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孤独六讲》吧,我看完后在网上搜索了关于这本书相应的资料,它是蒋勋演讲的记录,因此并不像一般书籍有非常严谨的行文构造和明确的目标导向,更像在听一位学者侃侃而谈。这本书涵盖了:语言孤独、情绪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击孤独、革命孤独,通过这六个层面的孤独感,蒋勋将他内心所思所想不遗余力地传达给我们。
全书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不论是何种孤独,都在告诉我们:孤独正是美的本质,蒋勋也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或清晰过迂回地阐述这一论点。整本书我认为教育意义最大的便是语言孤独和思维孤独,其实孤独感非常重要,它能让一个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一个常被拒绝接受但非常值得珍惜的存在,而在思维孤独中,“逻辑”被反复提到,此词源于希腊文logos,意思即指“不同”,正所谓你从正面,我从后面,以后才能“合”,才有思考可言。而正如蒋勋所言,中国的思想启蒙大家“儒家”更注重下结论,并把这些结论流传给后世,而人们普遍选择接受且是无条件接受,正如大家从小到大被要求背诵《论语》而没有自己思辨的过程。
除此之外,暴力孤独是此书于我而言最有意思的部分,我以往固有的关于暴力的狭隘偏见更是被不堪一击地击溃,而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对曾经既定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知,暴力究竟是好是坏,从不同的角度看,答案也会截然不同,这委实有趣,且有被讨论的价值。
人在人世间走一遭,怕的不是处境的孤独,而是思想上的孤独,无人与你合奏,总会有些惶恐不安。我很惊喜,蒋勋和我在一些细微的地方想法不谋而合,“性恶论”这一理论,不好好发扬,实为一个遗憾,他在书中写道: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此言甚妙。
总归是到了该结尾的时候。在我看来,孤独其实无处不在,你总有一些时刻会感受到那份孤独,你做的,不应该是故意忽视他甚至仇视它,每一份孤独感都值得被珍惜,愿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