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力学系统中,熵是一种描述能量不可用的参数,熵越大,系统做的无用功越多。
这也可以迁移到人的系统中,对于人类系统,能量是有限的,熵增意味聚焦于重要事情的精力少,产生好结果的概率也会变小。
而我们每天玩游戏,看手机却不去将时间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上(阅读,写作)其实是一种熵增的变化。
这种情况是多么可怕呀,这就意味着我们基本上没有成长。正是意识到这种情况,叶老师才会决然地选择做逆熵增者即自律,一年读几百本书,改变自己的习惯。
在这里不经会问什么是自律?
写作打卡,早睡早起这样子都算自律吗?
我参加过英语打卡,运动打卡,写作打卡,当时想要通过打卡的形式逼迫自己去完成,刚开始几天信心满满,但是到后面有点抗拒了。最终以“打满卡”而结束。
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浪费时间,还让自己更加焦虑了。
发生改变是我对这些习惯的背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想变好的欲望变得更强了,我想通过运动让自己有个更好的身体,通过读书来指导我的生活,对事情有更深的认知。
自律本质上为了让我养成这些习惯的方法,是一种让我加倍成长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的目的。
自律意味着你要放弃其它小诱惑来满足你心中更大的欲望,自律意味着你要以极度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痛苦、承担责任,解决问题。
那如何自律呢?
如何自律的本质是将你想要做的事情融入日常当中,养成像每日刷牙洗脸的习惯,而不是靠外力驱使自己去做。
包括自己现在做的阅读、写作和运动三件套,是内在驱动自己去做的。
每件事情都是先相信后看见成果,我相信三件套会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复利效应,会改变我的认知系统和身体系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才会去做。
但是我们去改变行为来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大脑会基于稳定和节能原则果断跳出来阻止我们去改变,因为这种刺激很费精力。
为了更好让大脑适应这种刺激(学习,阅读),可以采用微习惯,微代表细微,一点一点去改变,慢慢养成学习阅读习惯,让大脑认同这种行为。
一旦认同这种行为后,再去加大力度,调整大脑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刺激反应,最后大脑会适应这些高耗能行为。
为了更好的进行三件套,我会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以便让大脑知道在哪些时间需要加大马力贡献能量给我,如早上起来运动30分钟,冥想,之后再进行阅读和写作。
这样子的自律让我更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有一段颓靡的时间段,无法感知到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写的东西,做的运动没用。
这时我会向外寻求反馈,链接其他人的思想,每次写完感悟后都会分享到读书群和公众号中,寻求外界的反馈,这里非常感谢林小西大佬,感谢他的帮助。
正是因为喜欢分享,我也链接到了很多优秀的朋友和曝光的机会,包括今天就被绵绵邀请在读书群中分享关于读书的想法。
每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对大家有价值,心里面对这件事有了更大期望,阅读写作的欲望更强了。
总结一下:
1、找目标,将其赋予意义
2、养成微习惯,让大脑适应
3、求正反馈,提高原动力
相信大家也可以成为自律达人,探求人生三(七)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