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定是一个好习惯,既然属于好的范畴,就说明它一定是慢反馈的。这也侧面告诉我,写作必须持之以恒的抓,必须时刻抓。这两天,我一直在问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写作本质是什么?
首先,我先回答一下,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说实话,这个答案我不太想说,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接下来,我要说的答案只针对自己。我个人觉得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当然这个答案主要是基于我写作,多是为了提升能力,多是为了辅助工作。
回答了目的,接下来,就是要告诉自己,如何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了。我先想谈谈写作的本质。在我眼中,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堆砌素材、加工素材的过程,当然我说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但是一定是务实的,毕竟这是我结合书中牛人的观点、自己实践的感悟总结出来的。
既然写作的本质就是在摆弄素材,下面,我就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一是素材从哪来。二是素材如何摆弄。
首先回答,素材从哪来。根据我这几天的读书,我感觉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他人的实践感悟。二是来源于自己的实践感悟。他人的感悟拓宽了获取素材的渠道,自己的感悟提升了指导实践的质量。
他人的感悟。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我不可能告诉你获取他人的实践感悟,还要像以前的那些老笔头一样,通过剪报纸来实现。我觉得获取他人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优质网站。对于我的工作来说,X建网、求X网、XXXX小油泡、学习XX、XXX零距离,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如果要在提高一下获取的精读,我可以定向在一些基层栏目中进行重点收集。
二是微信公众号。对于这个渠道,我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个平台更新比较及时,能获取“与时俱进”的文章。恨是它的检索,可能是百度和腾讯的竞争关系,百度检索微信公众号的结果质量确实不敢恭维,要么质量低,要么时效缺失。有的时候甚至需要用搜狗过度一下。
三是百度的高阶搜索。当我重点收集、重点搜索的时候,没有人会怀疑“百度”在国内互联网的地位。就像作者说的那样,百度的强大需要资金成本,所以竞价排名就在所难免。经常搜索的人指导,百度搜索的前几名,多是付费的、质量不高的写作平台。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那就是“site+gov.cn”。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能配合我刚刚介绍的“优质网站后缀名”,效果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你担心记不住命令,我觉得你多虑了,因为百度早就在醒目位置设置了简单的快捷窗口。
四是知网等专业化平台。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些平台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学士、研究生、博士”专用这个阶段,觉得他们太高大上了,自己的工作似乎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化程度。但是通过这几天的阅读、实践,我觉得这个平台,无论是在文章质量、文章系统逻辑性上,都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毕竟在写作的最后阶段,历史底蕴、专业素养最能体现一个写手驾驭文字的本领。
五是本系统的上级、同级、下级部门的优质素材。这类素材最大的好处就是直接服务于本职工作,可操作性、可借鉴性强。但是它的优点也是缺点,就是因为关联太高,特别容易本本系统的人发现。如果借鉴的太直接,要么会写成假大空,要么会变成“照抄”。当然除了这个缺点,纸质居多、不能电子化处理也是容易受制的主要原因。
自己的感悟。我曾说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自己的感悟利用价值极高。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素材我可以从以下渠道去获取。一是定期的汇报、总结等,这些是阶段性的素材,如果里面有详实的数据和高质量的佐证,就更好了。二是发表的新闻报道。有的时候新闻报道能帮助我们记录一些最触动的瞬间,能帮我们整理一些自己的阶段成效。最近,为了倒逼写作能力提升,我已经从原来的写新闻报道变成了写经验材料。
然后,我要谈下如何摆弄素材。这段我主要谈谈粗加工。摆弄就是把素材堆砌到适当的位置上。第一,就是框架。框架就像准备放物品的房间,也想准备分拣用的筐子。好的框架,能让我们整理素材的实践大幅度缩减。对于框架怎么来,我觉得归结起来,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借”。提前储备一些常用的“借来品”,比如总结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又如经验材料的背景、做法、成效。同时,我也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公文写作补短板比扬优势更重要,要重点学习自己那些不擅长的领域。
第二,就是把素材放进去。刚开始先按照框架扔。接着要保证框架内要点齐全,比如观点和例子要搭配起来用。问题和原因最好一起说等。
第三,详略得当。公文特别忌讳的就是类似的内容,长短不一。所以有的时候会使用一些压缩和扩充的方法。
最后,就是如何完善文章了。写作虽然是摆弄素材的过程,但是也应该遵循先完成、后完善、最终追求完美的过程。所以完善是对完成的加工,是趋近完美的重要环节。在完善中,首先要分布验证文章。
一是语句是否通顺,有的时候素材扔的太随意,可能会让其他人感觉段落内,素材有点太分割,缺少一些连接句、连接词、过渡语。
二是替换一些高大上的词。特别在文章的开头,要说一些有文化底蕴的文字。同时在表述一些观点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语,提高文字的精准度。同时,在一些场合,为了增强亲和力,一些文字要换成别人长听的歇后语等。
三是验证是否有错别字。文章里面的错别字就和苍蝇屎一样,看了会让人非常剧痛。所以唱校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忙于收工,对这个环节不是特别重视。
摆弄的注意事项。一是不要只借一个文章,要学会从各方借。有的时候,甚至要换个角度写。二是不要一成不变。即便是从多处借的,也不能一个字都不该,特别是一些地域的特征、专属的名词,如果蒙着头借,肯定会闹出笑话。三是最好不借框架。对于这点,我刚开始不太认同作者的观点。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发现这个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人阅读你的文章,都是标题党。框架就是最大的标题。如果一成不变,会直接给其他人一个很深的抄袭表象。
写作就是对切素材,如果再收集素材的时候注重质量、注重分类,我相信,“多快好省”的完成文章创造,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