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中: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可我,林深时雾起,海深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
此句话恰好形容此时心态。
机缘巧合,曾被朋友安利过的找灵感书店——时见鹿,知其名,未见身,今儿瞎猫撞耗子进去了,然而心不在焉,号称日人流量4000的书店与路边书店无区别。
因此书店境况不描述了,谈谈店名与瑜伽的看法。
现代人寿命比古代人长,写的书,看的字,走的路等一天生产比以前多,各种工具带来很多便利,然而时间不够分配,不够使用。生活的范围比以前大,压迫感却比过去沉重。
过去人种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悠闲,自在,愉快。现代人即使家里种满花,却少了那份对自然的认知和环境中体验的乐趣。
人类智慧创造了文明社会,改善了饮食起居和卫生,带来了医疗的环境,却让我们如同骑老虎背上,越走越危险,越走安全感越少,所以拼命追求安全感,结果安全程度越低。
终日的忙碌,对生活的宁静感和安全感越来越少,很容易觉得烦闷,困扰,随时承受着压力,原因何在?没有饭吃?没有制度?没有警察?都不是,而是失去了平衡,所以很多人不快乐,过的茫然,用瑜伽话说,能量场无法控制,如何控制?“安心”。
何以安心,满足,内观,有所寄托。
第一,满足。瑜伽精进包含知足。古人云,知足常乐,如今还是很有用的,事实上,人要的并不多,但想要的非常多,因而带来忙碌紧张。连康熙在《帝范 庭训格言》一书中说到满足,原文如下。
训曰:《老子》说:“知道满足的人一定能富有。”又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衣服不过是用来遮盖身体的,有的人穿着价值千金的皮衣还不满足,而有的人衣衫褴褛却非常自如;饭菜不过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有的人到处搜罗价值千金美食还不满足,却不知道每天只有一竹框饭,一瓢水度日的人却依然很快乐。我想到这些常常很知足。即使我贵为天子,衣服也不过是合身;富有四海,而每天吃饭菜,除了赏赐以外,不会有两种以上的荤菜,这不是我刻意要这么做,实在是由于我天性如此。你们看我都如此节俭,你们应当共勉。
如果在瑜伽练习中,带着满足的心态去练习瑜伽,不要贪多,用心体会每一个步骤,记住肢体动作的过程,感受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动作的伸展,是否还会存在上的课时不够多跟的老师不够好而没有学到内容。
第二,内观。瑜伽中的控制心意波动,心要向内看,不要向外看。安全感来自内心,而不是外在。比如,担心交通事故而买保险,这样能安全吗?这是顾虑可以得到保险,万一死亡,家属可得保险金,不至于陷入困境,但并不能真正防止意外。
瑜伽练习,追求镜中体式的完美或旁人的攀比,结果在体式中摔倒比比皆是。未去观察脚底的发力点,肌肉的启动,呼吸的节奏,最终体式发展的难度往往比专注的人花费更多精力达到理想效果,如果内观,回收感官,觉知身体每一个部位,皮肤,呼吸,体式的进步会比常人进步更快。
第三,寄托。瑜伽中是信仰。心要有所寄托,这个寄托不是金钱,地位,名望,而是内心创造出来的信仰或兴趣,如果有,内心会不容易浮动,无奈,无助。例如,文学,艺术,运动等与自己比较契合的项目,去培养起来,兴趣可以在无助和无事的时候心灵得到安定,过的踏实。万一什么都没有,还有兴趣爱好,陶冶情操。
兴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当义工,帮助人,打扫卫生,奉献自己来实现内心的满足。
也可以是信仰,但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比如培养出孔子那样伟大思想修养。当然常人难以做到,比如瑜伽精进作为信仰,洁净,满足,克己,阅读经典等。
如若做到上述,是否还会出现林深时见雾?是否会出现上课而不得其法?
想写什么?不知道?今儿乱了心,瑜伽不是几十节课解决的内容,而是科学。同时,瑜伽与智商无关,全靠练,有时候它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是修正你行为规范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