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利用日晷测定日影长度的方式测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指导农业生产,并以此为基础推定了“二十四节气”。
春分后十五日,正是阳春三月,气清景明,草木萌发,这一节气遂得名“清明”。
清明节,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此节多天朗气清,神爽目明,樱花、梨花、桃花和杜鹃花争相开放,是人们踏青行清,祭祖玩耍的好节日。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衰。
今年清明节后第三天,即是上巳节,所以,清明祭扫和上巳鬼节正好重合。时至今日,广大的农村地区,清明节仍然传承着,中国最古老的祭扫风俗。
而在广大城市地区,则多进行踏青郊游。人们带上孩子,在郊区找一处草坪或公园行清,吹着春风,小孩子举着风筝远远跑去,欲与天公试比高,天上风筝真不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宋代吴惟信的笔下,人们结伴郊游,此时正是风和日丽,杨柳葱翠,莺啼婉转,人们轻盈打闹嬉戏,行清追风筝,踏歌而归。
中国人为什么仍要过清明节呢?我觉得主要也就如下几点理由。其一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节日流传三四千年而不衰,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也功不可没。
其二,以身作则,感恩祖先与父母。其三行清规划人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承上启下,非常重要。最后,清明节教会人们寄托哀思,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后来欣赏一首北宋小词,当年的一首流行歌曲,今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小品。
《破阵子· 春景》
北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北宋婉约派的著名词人晏殊,他这首《春景》,可谓把清明景致和少女巧笑倩兮写得淋漓尽致。宰相晏殊不理会世俗,直言昨夜春梦好,脸颊都笑歪了。恐怕现代人都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啊!
————~~~~————~~~~————~~~~
写于2019.04.05周五(己亥年蚕月初一戌时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