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妈视频,她又是那句老话:“来到年关了,要做的事儿多,忙着呢……”有时候这个表达就是不一样,你要说新年来了,得忙乎过年,那氛围就不一样,“来到年关”就仿佛这是一道关卡,又是一番心境。过去穷,年是新的,也是迈过穷的各种障碍的关口,老人都习惯这么说!如今不穷了,年关要不要过关一样的过呢??
现在的小孩不盼年,不像穷时的小孩,年就是寒假开始的倒计时,真可以用翘首以待来形容。年关将至,那兴奋的心情简直无与伦比,虽然一切都那么简单,但是承载的完全是满满的快乐:灯笼是简易的罐头瓶子里拇指长的白蜡,瓶口用细麻绳系好用小棍子挑起来,在黑夜里撒欢;衣服是新的,但是多数是母亲的杰作,不是商场服装;好吃的肯定有,都是少量的,也因为少,就更加盼望,孩子看着大人忙乎着各种准备工作迎接新年,跟着里里外外的跑,即便得了斥骂也不放在心上,只觉得这个年太好了……!他们不知道,大人们可能为了顺利过年,做了哪些努力,比如欠人家的钱要是还不上得提前去求告宽限或者谅解,比如要精打细算过年的开销如何经济实惠有能平稳过个正月,怎么也得过个十五吧!比如这么多孩子不可能人人都做新衣服、窜门都去哪家都拿点啥不失了礼数、屋子里能不能添点啥、祭祀上供都咋办……,大人们的世界从来不轻松,所以“年”才和“关”连在一起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穷所以年的仪式感也是满满的,甚至都约定俗成了套路,比如小年咋过,小年到大年这几天做什么,除夕到十五咋过,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都是固定的,“年”在那时候让人不仅仅是欢乐,还有敬畏!话不可乱说,事儿不可乱做,保持着谨慎又放纵的快乐,很是不易!
现在人如果把年说成“关”的话,那大约是觉得疲于应付吧?!因为是年,尤其老人尚在,那就要七大姑八大姨的聚聚,窜窜门,吃吃喝喝,礼尚往来,回忆回忆过去,再展望展望未来,年轻的被催催婚,看上去很热闹,但是热闹的不虔诚,聚的快散的也快,各自捧着手机,春晚都没了吸引力,过新年,“新”的东西只有那个日子,心的触动就越来越小,年就成了疲于应付的“年关”。
到底我们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穷时有穷的乐趣,富时有富的负担!
年关将至,该传承的其实也还在传承,当然,很多仪式都打了折扣,能简化的都简化了,就连除夕都去饭店吃了,在家包饺子多麻烦!但我妈不行,他还按照固定的套路在按部就班的过年。当然,已经不用扫除各种障碍了,只是,她偶尔会失落,不知道是不是想到那些年自己为过年关的奋斗与热情!
我还停留在淡淡的日常生活里,并未觉得年关到来我要做什么,好像也无需准备什么,女儿说我们今年都穿红色的衣服过年吧!龙年哦,不一样呢,这龙是想出来的,谁见过?所以,多特别的属性啊!过龙年我们的好好过……!!总算有虔诚的心要迎接年来了,也挺好!
向好——期待——希望,永远是年的主题,其实哪一代都是一样的!年关将至,各种复盘各种心情,人间烟火,万家生活,大同小异,绵延不绝,说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