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认知事物过程中,会人为的去定义概念、形成判断,比如高与低、长与短、美与丑等,这种赋予不可避免的会投射人的主观思想,而人的思想是变化的差异的,所以就有了矛盾冲突争吵战争。
老子在第二章前两段都在描述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这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实际情况,这个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统一的,事物在矛盾中存在发展。第三段突然转到讲述“无为”的意义上,好像跟前面讲述对立统一没啥关系,实际老子是在强调人不要陷入主观的二元判断中。佛教强调不着相,说万法归一,本无二元,表达的也是类似含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自然而然。
所以基于该判断,老子提出“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妄为、不要盲目下判断、不要自以为是。当你想要去教育一个人时,内心已经预设了一个对立观念——对方不如你,这样的沟通往往都是失败的。“行不言之教”,意思就是不要试图去影响甚至说服他人,而是自己行动起来,做自己人为正确的事情即可。同样的道理,做事情做了就做了,不要因此有恃才傲物、自视甚高、自以为了不起等想法,不要有“我执”的观念。这样才是接近“道”的状态,才能减少因为对立矛盾观念带来的各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