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企业管理著作连载;并非荒诞的理论——献给雄心勃勃的老板们
九十四、晋景公宽恕败将的启发
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在泌 (今河南荥阳北)交战。由于晋军将帅意见不统一,结果大败而归。回国后,晋军主帅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晋景公准备答应,晋大夫士贞子劝谏说:“这样不好。过去晋国与楚国在城濮打仗时,晋军本来胜利了,可是先君文公仍面有难色。 左右随从问他:‘有了喜事而忧愁,难道有了忧事反而喜悦吗?’文公
说:‘楚国的令尹得臣还在,忧愁还不能完结。 被困的野兽还要争斗一下,何况是一国的宰相呢?直到得臣被杀,文公的脸上才露出喜色。 如今荀林父虽然战败了,但他一心侍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 他的战败,如同日月蚀一样,哪里会有损于他的光明?杀了荀林父,只能使楚国高兴。 ” 晋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不但没杀荀林父,
还让他官复原职。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立刻想到在我们的企业经营中,有许许多多的老板只知有战术性经济效益,而不知有战略性经济效益。在经营任务的分配上只知一味地给自己的属下布置完成多少多少产值、多少多少销售收入或多少多少利润云云,如若不能完成即就地免职(类似于晋景公把荀林父给杀
了)。就是这样一种做法在前几年还是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被许多的企业借鉴,也曾被许多新闻媒体大加推广。难道这种做法就真的有效吗?
当然,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即一味肯定它,也不能一味地否定它。不然就不是实事求是。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那么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同样如此。人没有责任确实不行。没有责任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调动潜能,也就谈不上目标的完成。但是,绝没有哪个圣人敢妄言:有压力就可以成功。因为,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不管有压力也好,动力也罢,这些都是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不能脱离客观而起作用。但人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又往往会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即二者在相当的时候是不吻合了,从而才有人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过程。在企业的经营中道理同然。当一个老板给自己的属下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将指标量化的前提不过是对已往资料的分析和对未来形势的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在这样量化基础上确定的指标一般是能够完成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随机性,或称之非人力可抗拒的因素。所以不管经营者费尽心力多少,还是会有完不成任务的情况发生。如果完不成任务就"杀掉",那很有可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以后还会有谁敢勇挑重担呢?正确的做法,我认为应该是,指标必须明确,任务必须确定到人,完成任务必须重奖,但完不成任务者未必就重罚,而要认真分析其中原因何在,如果确实也努力了,但就是因为各种客观因素没有完成任务,作为老板就应该协助属下找出原因,并从激发其自尊心的角度,鼓励他们不要泄气,以图再战。(未完待续)
备注:本书系旧作,199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