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每个人的一生,无不是在悲欢离合中体验人间百态。感情越丰富,体验越深刻,成长就越充分。
品读一本书,也是在透过文字的表面,去间接体验其中的丰富情感。
近期,攀登读书会通过三期沙龙,与小朋友一起研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从中认识丰富多样的内在自我,细细品味人间悲欢离合,探寻心灵成长之路。
1——认识自我,体验丰富情感
研讨问题1:我是谁?
书中开篇,为什么小男孩鲍雷伊用7封信的篇幅(这在本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回答作家汉修的问题。
孩子们普遍认为,鲍雷伊是被逼的。确实,回信本身是被妈妈逼迫的,可是为什么不用一封信简单回复就行了呢?
有的孩子说,内容太多了,一封信写不完。可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会有这么多内容?如果是你们来回答,是否也写这么多呢?
其实,这个问题深层的含义,就是引导孩子思考,向别人自我介绍,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自我认知,绝不简单是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更主要是个人的特点、优势劣势等个性特征。
而且,自我认知是个长期、动态、反复迭代的事情。通过这个问题,算是给孩子自我认知的一次启蒙吧。
研讨问题2:心情变化
书中鲍雷伊的每封信,体现了什么样的心情变化?
书中鲍雷伊一共写了60封信或日记,孩子们从信的内容和落款变化,分析鲍雷伊的心情,并按照由低到高依次为0-10分的量级,对鲍雷伊的心情指数进行打分,绘制他的心情变化图。
通过讨论和绘制心情图,希望孩子明白,第一,人有七情六欲,鲍雷伊的心情随着外在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孩子们慢慢理解,所谓的心情,不过是外在环境的主观感受。第二,鲍雷伊的心情总体平均值处在平静状态,也就是特别高兴或者特别难受的极端情况还是比较少,大部分时候还是平凡的生活、平静的心情。第三,不管鲍雷伊的心情如何变化,体现的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也就是说这些心情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变的灵魂,这才是一个人的本质。
研讨问题3:忘不了的事
鲍雷伊觉得很奇怪,有人说的某些事,心里一直忘不了。
鲍雷伊忘不了校工说的话,是因为这些关于警报器的话,触动了他午餐被偷的痛点,所以才念念不忘。这件事揭示了生活的一个秘密,真正影响你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人的记忆规律揭示了另一个秘密,人们并不是像录像机一样原封不动地记录生活,而是通过选择和编码,形成了独特记忆。
随着这个话题,孩子们纷纷打开了自己的记忆大门,积极分享了自己内心深处记忆尤深的秘密。比如手指被别人咬伤,幼儿园被同伴欺凌,上课被老师辱骂等等。
研讨问题4:理解懊悔
鲍雷伊觉得该做家务,可是又没做,后来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
这个问题,是引导孩子认清懊悔、纠结的情绪。鲍雷伊知道妈妈跟着辛苦,自己应该帮助妈妈分担家务。可是人都会有懒惰的时候,偷懒的结果与内在良知的冲突,就会产生这种懊悔的情绪。
孩子们结合鲍雷伊的感受,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和体会。比如写作业与玩游戏的纠结,想玩刺激游戏又害怕的矛盾,因为胆小而错过了节目的遗憾等。
研讨主题5:鲍雷伊有什么烦恼?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认真阅读书本,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通过这个问题,一是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中烦恼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不要遇到烦恼就自怨自艾。二是引导孩子认识到鲍雷伊的初始状态,充满了多个烦恼。最后的结尾,再与此呼应对比,才能体现出鲍雷伊心灵的成长。
研讨主题6:伤自尊
鲍雷伊和爸爸打电话的时候,告诉爸爸“我希望你能打电话来”,说完这话,又感觉后悔,觉得有些伤自尊。
这是一个对低年级孩子难以理解的问题。
内心有一些对别人的渴望,想说出来,可是又担心没面子。
其实面子问题,是长大后才形成的,特别是大人的比较评价中强化的。
孩子们现阶段对自尊、面子有模糊的感觉,但是不清晰,不会用语言表达。
我本想借此,与孩子们讨论自尊高、低各有什么利弊,不过他们好像还难以理解,等长大些再说吧。
研讨主题7:忧虑的感觉
鲍雷伊接到爸爸电话,就感觉胃变得很沉重。这种形象的比喻,充分揭示了鲍雷伊的糟糕心情。他担心爸爸再婚,这种忧虑的心情,能够反过来造成生理上的难受。
希望孩子们借此能够了解,身体和心情是互相影响的。为了身体健康,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朗的心情吧!
2——理解生活,品味喜怒哀乐
研讨主题8:了解爸爸
鲍雷伊觉得,假如爸爸收到汉修的问题,会叫汉修撞树。这是为什么?
孩子们很快就回答出这个问题,爸爸也不喜欢回答这些所谓“愚蠢”的问题。
书中这个细节似乎在暗示,爸爸不愿回答这些关于自我介绍的问题,对自我认知处在回避的状态,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为后文中爸爸妈妈离婚,提前埋下了伏笔。
研讨主题9:离婚的原因
爸爸问妈妈两人能否复合,妈妈答复没有任何可能。
覆水难收,破镜难圆。
妈妈曾经和爸爸有过幸福的婚姻生活,可是爸爸喜欢流浪的性格,一再让妈妈失望,最终变成了对这段婚姻的绝望。
妈妈长大了,渴望稳定的家庭。爸爸似乎还没长大,喜欢四处流浪。这种矛盾无法调和,他们就不可能复婚。
既然双方确实不合适,勉强在一起,也不会幸福。果断分手,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应是更好的选择。
研讨主题10:父母的感情
爸爸妈妈离婚后,他们之间还有感情吗?有何证据?
妈妈虽然明确拒绝了爸爸复合的希望,可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断绝。
曾经一起走过的路,一起唱过的歌,这些美好的经历,已经深深印刻在爸爸妈妈的脑海里。
细心的孩子们,从文中爸爸妈妈的拥抱,体会出了这种藕断丝连、难以割舍的情感。
研讨主题11:生活的信念
妈妈对鲍雷伊说,每次看到海浪,就会觉得不管事情看起来有多糟,人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
联想到前期新闻报道,13岁少年弑母一案,如果内心深深认同妈妈说的这句话,少年绝不会走到如此绝境。
妈妈生活中的一句话,就可以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悄然塑造孩子的人生观。
研讨主题12:理解贫穷
鲍雷伊家贫穷吗?
在奢侈育儿的模式下,现在的孩子大都锦衣玉食,不大懂得生活之艰苦。
时代进步了,我们未必刻意再让孩子节衣缩食,但应当让孩子知道,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拮据。我相信,孩子对贫穷理解越深,对社会就越慈悲,对生活就更加充满斗志。
孩子们很快从文中找到了一系列鲍雷伊家境贫寒的证据,比如房子小、破、全是二手家具、妈妈打工辛苦等等。
研讨主题13:品味幸福
幸福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金钱和幸福肯定不能划等号。
鲍雷伊家如此贫穷,也可以在圣诞节,一家人唱着傻里傻气的歌,却很高兴。
快乐其实就是如此简单!鲍雷伊可以没有玩具,没有美食,只要家人团聚,不亦乐乎!
研讨主题14:被人注意
鲍雷伊喜欢被人注意吗?
这个问题很微妙。
有的孩子喜欢出风头,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地待着而不被人注意。
也有的孩子表面上不希望被人注意,其实内心又渴望被人关注。
还有的孩子不愿意公众讲话,深层次原因就是担心被人注意到自己的不足。
借着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们了解人的需求金字塔。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需要社交,并获得接纳和尊重,这是需求金字塔的中端需求。
鲍雷伊内心也是渴望被人关注的,最初并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没有朋友,但是别人偶尔的关注就会引起他内心的激动。后来,他通过警报器制作、作文获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是一个孩子获得关注的正确方式。
反之,有的孩子在家里或者学校,故意调皮捣蛋,内心其实是在寻求关注,只是选择了错误方式。
研讨主题15:学会交友
为什么鲍雷伊不愿让同学认为他很骄傲?
科学证明,随着孩子年纪增长,同伴的影响力渐渐超过父母、老师。
孩子们越来越重视朋友关系,可是低年级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交朋友的策略。也就是说,交朋友的意愿强烈,可是交友的能力还欠缺。
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认识到,朋友关系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共同努力维护。譬如,骄傲的人就会伤害朋友关系。
研讨主题16:吸引力法则
为什么鲍雷伊喜欢校工?什么样的人才招人喜欢?
孩子们认识到,校工身上的优点,比如热情,幽默,公正等,吸引了鲍雷伊。
世界的一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一个人不能强迫别人喜欢,只能改善自己,才能受人欢迎。
研讨主题17:练习道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鲍雷伊发现自己对作家汉修先生的回信,用语不够礼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敢于向对方道歉,这不是软弱,恰恰证明了他内心的强大,以及改过的决心。
研讨主题18:人际沟通
鲍雷伊觉得爸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鼻子很干净,因为爸爸总是提醒鲍雷伊“小子,记得把鼻子擦干净。”
鲍雷伊猜想爸爸认为鲍雷伊永远不知道他开车很小心,因为鲍雷伊经常这样提醒爸爸。
我让孩子们讨论,爸爸和鲍雷伊是否真的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孩子们在讨论中分成两派,谁也无法说服谁。
这个问题,书中也没有明确给出答案。
其实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们思考,父子之间为何会有这种误解。
人的思想,非常微妙,如同量子理论描述的不确定性状态,不可能像宏观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可以具体感知、测量。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只能通过有效的沟通。
希望孩子们,一方面学会内观,也就是与内在的自我进行沟通,提高对自我意念的觉察力。另一方面,学会谈话,与别人进行非暴力的有效沟通,准确表达自我的想法,同时准确把握别人的想法。
研讨主题19:应对夸奖
爸爸夸奖鲍雷伊的时候,鲍雷伊不知道怎么回应。
鲍雷伊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也可能是不习惯爸爸的夸奖。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对待别人的夸奖,不需要高超的口才。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简单、直接地表达感谢即可。
研讨主题20:表达感情
爸爸觉得没有兑现诺言,亏欠鲍雷伊,就在信中给鲍雷伊夹带了部分金钱,试图进行弥补。你觉得爸爸表达感情的方式恰当吗?还有什么感情表达方式?
孩子们认识到,第一,金钱不能代替感情。鲍雷伊更加需要的是爸爸生活中的关怀。第二,表达感情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学会表达自己,能够减少误解,增进幸福。
研讨主题21:解决问题
鲍雷伊为了午餐防盗,采取了写名字、盯梢、做警报器等多种方法。
孩子们发散思维,还想出了别的防盗办法。并且认识到,遇到问题,埋怨,发脾气,是无济于事的。
开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
研讨主题22:动手实践
鲍雷伊做警报器过程中,都解决了那些问题?
这对小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项目,为孩子们开展PBL项目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孩子们认识到,从查资料,买材料,到动手完成制作,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克服一系列困难,才能大功告成。
3——心灵成长,不断超越自我
研讨主题23:换位思考
鲍雷伊的警报器制作成功了,最终却没有发现偷午餐的同学是谁。
通常的逻辑是,这种情况下,鲍雷伊应该感到失望、遗憾,可是鲍雷伊却感到庆幸。
这种反差,表明了他心智的成长蜕变,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变。
他能够换位思考,开始理解穷困同学偷午餐的无奈,增添了对别人的包容。
这种善良滋生的力量,战胜了午餐被偷的烦恼。
研讨主题24:认识复杂
鲍雷伊的同学写故事,结局总是把所有坏人打死。为何鲍雷伊不喜欢这种故事结局?
人们都喜欢单纯,正如“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反应了人们对年少纯真的向往。
可是现实往往是复杂的。我们既要让孩子们保留赤子之心,又要让孩子们充分认清世界纷繁复杂甚至有时残酷的真相。
鲍雷伊不喜欢这种好人一定打败坏人的故事结局,说明他内心渴望摆脱幼稚,也已经认识到生活并非总是好人一生平安。
认清复杂,坚守简单,如此长大的孩子才能做到道德经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
研讨主题25:面对挫折
在学校征文中没有获奖的同学,生气地说再也不要写任何东西了。为何鲍雷伊觉得这种想法很愚蠢?
征文没获奖,显然是一种挫折。
面对挫折,如果一再选择退缩,将会养成习得性无助的悲观性格。
反之,不怕挫折,不断提高自己,就能形成习得性乐观。
鲍雷伊对此觉得很愚蠢,说明他内心很坚强乐观,面对挫折不会轻易言败。
这种乐观的心态,将是孩子直面人生的有力武器。
研讨主题26:精神长相
在和作家共进午餐时,其他得奖的同学都穿得特别正式,为何鲍雷伊对其他同学穿着打扮并不在乎?
我告诉孩子们,一个人有两个长相,一是身体外貌,二是精神长相。
内心越强大,精神越丰富的人,越是不太在乎外貌。
鲍雷伊之所以不在意其他同学的穿着打扮,正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力量。
研讨主题27:学会独处
和作家共进午餐结束,回家的路上,其他同学都在议论,为何鲍雷伊不想讲话?
一个人内心越强大,越具有腾挪周围喧嚣的能力。
因此,在满车厢浮躁的同学中,鲍雷伊寻得了他内心的世外桃源,享受着热闹中静处的快乐。
研讨主题28:真实的自我
在获奖的众多同学中,为何作家贝乔最喜欢鲍雷伊的作品?
面对学校的征文,鲍雷伊曾经挖空心思,编纂故事。最后,用亲身经历,写的作文意外获奖,并获得了作家贝乔的喜爱。根源在于,第一是真实,第二是个性。
写作,本质是心灵的表达。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真诚的心。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作文,胜过满篇优美辞藻堆砌的模仿。
研讨主题29:细心观察
最后一章,爸爸回到家,为何鲍雷伊发现爸爸的微笑跟以前不大一样?
这个问题,难住了所有的孩子。需要紧密联系上下文,对文章进行总体理解。
通过讨论,孩子们最终认识到,爸爸把曾经丢失的小狗带回了家,内心有一种喜悦,又想给鲍雷伊一个惊喜,故意不明说,让鲍雷伊自己去发现。
爸爸的表情,正是内心丰富情感的外在表现。鲍雷伊是一个细心、敏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才能捕捉到爸爸细微的表情变化。
研讨主题30:超越自我
本书前后对比,孩子们发现鲍雷伊有了很大变化,比如作文取得很大进步。不过,最感人的变化,是从怨恨爸爸,变得理解爸爸。
爸爸最后一次回家,希望和妈妈复合,受到妈妈拒绝,只好再次离家。鲍雷伊开始很想留住爸爸,最后选择没有挽留爸爸。而且,鲍雷伊主动把自己很喜欢的小狗送给爸爸,因为他知道爸爸更需要这只狗。
爸爸妈妈没有复婚,鲍雷伊无疑是感到悲伤的。
可是鲍雷伊理解了爸爸妈妈的辛苦,也看到爸爸妈妈临别前的拥抱,懂得了生活的遗憾和美好。也许,这就是为何全书最后的结尾,选择了这样的一句话:“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
一本好书,总是耐人寻味。
有人说,人们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对此不敢苟同。
无论孩子们在研读中真正理解了多少内涵,只要读懂了鲍雷伊的悲伤和欣慰,就是一种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