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等到2666,过去、乃至现在、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是2666的一天。
《2666》是偶然闯入我的视野里的,在读它的过程中我先后经历了试着猜情节走向的好奇,到中途怀疑起写作的意义,紧接着是大段的跳读,到最后结局时的意犹未尽。作为长篇小说,它没有《明朝那些事儿》读着顺畅,没有《三体》那么深远的背景,即使有评价说它比《百年孤独》更胜一筹,可情节又好像没有那般魔幻,甚至作为书的高潮“罪行”部分也没有《罪与罚》那种仿佛如作者亲历般逼真。
可它却使我在读的过程中联想到了许多,关于男女与饮食,关于生死与哲学,关于经验与偶然,关于艺术与道德,关于……还有许多,可我好像并没有消化好。近七十万字,因为作者生命的终结,有许多情节注定了只能留给读者们去解读与想象,对了,还关于想象,这文字的不透明性。
故事开始于文学评论家们寻找一位神秘的作家。于是,书的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的故事便缓缓展开了,而四个文学评论家最初的感情也最让自己动容:“于是,结束了一次通话循环,到了次日,或者两天后,又一次循环开始了:莫里尼打给曼努埃尔,没任何借口,就是问候,很简单,聊上几句,必不可少地说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说说对气候的看法,互相推荐影片,冷静地评论一些新书,总之是比较令人生厌的电话聊天,或者说,不十分懒洋洋的谈话;但是,曼努埃尔以少见的热情在倾听,或者说假装热情,或者说友好地倾听,一句话,用有教养的态度在听,倾听莫里尼一大串话,好像那些话就是他的生命、活下去的生命;两天后,或者几小时后,曼努埃尔用差不多一样的话语打电话给丽兹;丽兹打电话给让-克劳德;让-克劳德打给莫里尼;然后,再次循环;几天后,这样的循环电话就变成了一种在阿琴波尔迪问题、文本、次文本和准文本能指和所指、高度专业方面的代码,变成了在《比特丘司》最后几页对身体和话语权的再次征服,而就此事而言,谈电影或者议论德语教研室的问题或者说说从早到晚各自城市上空飘过的云彩反正都是一样的。”
可这种跨越国别和性别的友情好似在作者书写的一开始就有一种隐形解构,而这一解构的爆发点则展现在了一次暴力事件中。但这并意味着友情的终结,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对自己所重视的对象,不论是工作还是感情的审视。
而这一情节的目的好似也全面展开了,即随着寻找神秘作家的这一主线,一个更深层次的线索渐次明了,即发生在圣特莱莎的妇女连续被杀事件。可作者并没有直接开始对这一线索的描述,而是从一个更小的切入点开始文章的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
阿玛尔菲塔诺,一个出现在文章第一部分的末尾,接待过来墨西哥寻找神秘作家的文学评论家们的教授。当我看到他的名字是第二部分的标题时我产生了疑问,实质上到我读完为止对这一部分的印象都还停留在表面,不管是阿玛尔菲塔诺本身将一本《几何学遗嘱》像晒衣服一样挂在院子里企图让这本书经受风吹雨打而“领会生活四件事”这一情节;还是他离家的妻子对所爱慕的诗人的寻找之旅这一过程;甚至是对智利因为政权变更原因等而出现的角色错位的描述等等都使自己一度陷入知识空白的痛苦。或许,有更多的积累以后再读,也不失为对这一痛苦的找补,而这又得往后再说了。
而书也进行到了第三部分法特,法特也是一个人名,不同于阿玛尔菲塔诺的出现有所铺垫,法特的出现是全新的但也是必然的,因为他最终以一名非专业的黑人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了圣特莱莎,以报道一场拳击比赛。而在这之前他经历了母亲去世,对一个叫做“西曼”的人的采访,这些情节同样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展现,感情说不上多强烈,仅带着淡淡的忧愁和思考,可也已经足够了。足够让他本身不至于对圣特莱莎发生的连续妇女被杀案件漠视,也注定了他不会去试图冒险揭示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与书最后的梗概部分有很大出入)。最终,他带着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离开了墨西哥。
而发生在圣特莱莎的罪行,即书的第四部分罪行,也顺理成章的一一揭开了。一个又一个案件的详细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一种只是比读者了解更多的方式展开描述,但绝不带入第一视角,又使得这些罪行仿佛“远在天边”,可对于本应该将侦破案件“视为己任”的当权者的描述又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一种熟悉的境地。第四部分注定只能结束在“警方经过三天懒洋洋的调查,这个案子如同前个案子一样都了结了。圣特莱莎的圣诞节像往年一样过起来了。吃吃喝喝,觥筹交错,龙舌兰加啤酒。甚至连最贫困的街区,也听到了欢声笑语。其中有些街道彻底黑暗,与黑洞相似;不知从哪里传出来的笑声成为居民和外来人不迷路的惟一指路‘明灯’。”这大约是作者眼中的常态。
在轻描淡写罪行的结局过后,这个故事还有什么值得继续书写的地方呢?或者说,这本书想要表达的除了他用文字呈现的,还有什么“画外之音”?这又得从文学评论家们寻而未果的作家开始了。于是,书的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开始了。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更像是阿琴波尔迪的人物传记,从他长长短短的各种经历到后来开始写小说,联系到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们对他的小说的推崇备至,这文字的不透明性及作者本身经历的自历性又如何保证文学评论家确切的知道他所写的东西呢?或许不用解读他本身所想,但这确实需要时间的磨砺。就像我此刻的这些文字,不就正是一种读者视角吗?而至此,故事在我这里读完了。可我也知道,对于这个故事我还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因为作者本身极广的知识储备、极深的洞察力和极丰富的想象力。
但,输出使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