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二十韵》里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词语所处的位置特殊,常常给人的感觉是“突兀”的,细加推敲,便能理解作者的“别有用心”,而不是信手而为。我们可以此为切入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非常”词语,由此进入文本解读。
有时,色彩就是形象,即借助色彩词展示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色彩词不仅可以刻画景物,突出事物特征,渲染丰富意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把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统一起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孙绍振先生说:“应该有一种自觉,老师的任务,就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
朱光潜先生指出:“它(指文学)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所谓语言文字的运用,表现在词语的推敲不定或涵义丰厚,表现在句式的均匀整齐或错落有致;表现在声韵的抑扬顿挫,或长短句的旋律、节奏;表现在连贯语句的一气呵成,或分行语句的跌宕跳跃……当然,还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老师要成为首席顾问和代表,起到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
语文老师要做一个高明的牧羊人,把学生带到水草丰盛的地方,然后守护着合适的边界,不至于让学生在自由寻觅的时候或迷路不返,或歧途徘徊,或面临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