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这一次创玩Meet,以商业变现为主题,国内最大的体育生态创业公司为案例,尝试分析它的商业变现之路,并尝试探讨总结创业商业变现的路径。
备注:由于本次分析案例的公司要求不能提到它们公司的名字,否则诉诸法律,所以在此匿名。
案例:
某运动App目前的生态链:
某运动APP:国内最大的运动社交APP产品,提供运动记录、跑步、骑行、计步、健身等运功,涵盖赛事、商城、活动、训练计划功能,并支持主流的智能配件。
企业级运用:面向企业端的产品,提供企业或团体组织运动激励的方法,主要运动功能为健走,包含运动监测、个人挑战、团队活动、趣味榜单的功能。
垂直应用(冰雪项目):冰雪运动的垂直资讯社交产品,提供全方位的冰雪运动资讯、专业全面的冰雪运动教程。
Runtopia:提供给海外跑步用户的产品,基于GPS追踪的跑步软件,提供有效的马拉松和跑步机锻炼的跑步训练计划。
打造了最大的体育生态链,组成产品矩阵,除了不同体育领域的深耕外,最大的好处就是相互之间的流量可以互倒,除了海外App外,其他经过验证,在流量互倒方面,都有很成功的效果。
目前的变现方式:
从创业开始,到现在,一开始是销售智能手环,但是彼时的创业期,跑步这项运动并不是热门运动,赛事也没起来,加之竞争对手太多,手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销售。
反而在当时为了和手环匹配功能,开发的基于GPS定位进行运动轨迹记录的App,经过多年的优化洗礼,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并在运动健康热潮兴起后,抓住风口,让用户呈爆发式增长,利用用户流量进行了广告变现。
再通过大量用户的使用习惯的分析,社交功能的粘性增强,反向,再进行电商销售变现,并将线下模式搬到线上,进行需求扩展变现-赛事。
1、流量典型变现模式:广告
通过产品运营,聚集相当数量的用户,再在产品中植入广告,广告主买单。这就是通过向C端用户提供跑步计步等运动功能,聚集大量具有运动习惯的用户。通过相当数量的用户流量变现,无论是标准化的硬广还是非标的软广。
计费方式,有CPC,CPM,CPT,等等,甚至直接进行线上赛事的冠名赞助。
2、产品变现:销售产品,无论有形的实体产品,还是无形的虚拟产品。
-有形的产品靠替代
-无形的产品靠扩展及挖掘用户需求
先来看有形产品,本身跑步人群就有购买装备的习惯,跑步衣服、跑鞋、腰包、智能手表、头巾、等等,通过集聚数量庞大的用户,来向供应链反向要价,向用户提供相对性价比更高,更便捷的跑步周边产品的购买渠道。
用户无需再到实体店,无需再到某宝一家家比价,直接通过App平台一站式购买,而且保证平台产品的质量、价格的合理,这就是有形产品的替代过程,渠道的变化,提供产品-提供更好的产品-用户决策。
无形产品怎么办?深挖用户的需求。随着跑步这一项平民运动的兴起,每年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层次不穷,甚至兴起旅游赛事。大的赛事每年爆满,马拉松爱好者一票难求,加之路途遥远,门票+旅途成本让很多爱好者望而止步。
App积累的大量数据以及行业情况,分析得出参加马拉松赛事的跑者想要什么?
跑步本身的乐趣
跑完赛事要求的满足和荣誉
完赛奖牌的秀的炫耀心理和收集癖
当发现用户的这个心理后,它干了一件漂亮的事情,将线下赛事移植到线上,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在线上组织各级别和各明目的赛事,让用户参与,通过报名费和奖牌盈利,甚至有赛事冠名商出现,还出品相应赛事的周边产品,钥匙扣、抱枕、T恤。这就是把线下无法得到的满足的用户需求挖掘并满足从而变现。
甚至,旅游+赛事的服务提供,通过下游供应商提供赛事当地的旅游,包括酒店住宿,周边线路,又是在线下本身具有的需求上进行挖掘,并在线上提供整合服务,实现再次变现的路径。
3、间接变现:
类比国外的竞品-Nike+,将本身300万+的用户每日跑步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清洗、建模,最后用于本身Nike鞋子的优化,增加主页商品的价值,从而间接变现。
通过跑步记录的各种功能,搜集更多用户的数据,在后项进行产品改造,和新产品变现尝试,赛事其实算一种。
从体育App本身的商业变现之路,我们来总结:
一、商业变现的唯二要点:
载体+形式
如何选取载体,所呈现的形式,尤为重要。你可以说这是套路,不妨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变现的“必经之路”。
关于载体
你所有能和用户直接沟通的渠道,都可以成为你的载体,该载体可以是产品本身,也可以是自己的平台,也可以是其他的平台或介质。
无论是通过载体打造自我品牌,进行二次变现,还是通过载体直接进行流量的广告变现,需要考虑的是和用户沟通的目的性,以及变现的持久长期性。
Tip:To B和To C变现的区别:
对于To C来说,只要流量到位,消费者可以为此买单。但如果是To B,直接让客户购买产品挺困难,特别是线上的To B产品,所以现在对于更多的To B产品而言,基本功能是不收费的,更多是在增值服务上下功夫。比如物流业务就比较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持久盈利,不可替代的行业,所以想让老板改变决策很难。但往往这样的企业“能效”较低,如果能够给老板提供“量化指标”,让老板看到使用了我们的产品之后的“变化”,比如直接的利润增加,在增加的利润上进行费用的想象,才比较合理。
并且,To B是在本身领域做竞争,现在比较成功的Saas是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而关于To C,现在流量变现非常困难的一个原因是跨行业做竞争。所以你提供的东西,要覆盖你的营销、销售成本,这样你的业务才可能存活下来。
关于形式
用户创收的三重套路:流量广告、产品变现、间接变现
在流量变现的实现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平衡用户体验和变现的一致性。
频繁的用户打扰会造成用户流失,那么在哪个位置、使用什么功能变现,就需要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测试,并且,变现内容的一致性,一个体育App,用户都是年轻人,热爱生活和跑步,有自律精神,那么相应的这样的用户适合用什么广告变现?差异非常大的也会流失用户,效果也很差。
最后的最后:“走心钱自来”
创玩的一些思考:商业变现的价值逻辑
1、顺势而为:
作为见证该App从早期硬件创业的不痛不痒,到运动App过渡的艰难,最后大体育战略下,遇到运动健康的全民风潮,最终涅槃重生的见证者,所有的套路打法,某种程度来说,也许不那么重要,无非都是那几种,反而顺势而为更重要。
早期智能硬件创业期,作为国内最早做运动手环的公司之一,概念、想法、商业模式都没有问题,但是缺乏时机和环境。在当年,全民运动的风潮并未兴起,运动手环在国外有市场,在国内有限的运动人群,无数的竞争对手,不说必死无疑,但是太难发展。
而相应匹配功能的运动App,反而在满足功能后,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扛过了煎熬期后,遭遇国内健康热潮的封口,顺势爆发。商业变现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可以停掉,可以变更赛道,也可以返回重赛,时机和环境,很重要。
2、商业变现,就是要赚钱,要从别人包包里把钱变到你的包包里,说到底,就是需要提供价值,商业变现,就是价值交换!聚集流量,是你提供的产品满足某部分的需求,产生了人的流量。而产品,是功能的满足。
而甚至,同样作为线下连锁经营者,有些活不下来,有些活到一定阶段就无法发展,而另一种,运营效率极其高的,也就强悍的产生了价值,比如7-11,它们就是极高效率的供应链价值的体现。
甚至你去搬砖,干其他人干不了,也不想干的事情,这,也是价值。
作为创业公司,明白自己创造的产品带来的价值,并且是长远可持续的价值,很重要,当明确、并有能力持续进行产品价值创造时,你离商业变现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