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在沙堆的矛盾
小男孩甲大概三岁多,正在沙堆里挖洞。小男孩乙大概不到三岁,凑过来要一起挖。
甲被打乱了显然有点不乐意,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要一起玩”。乙继续,甲不让他挖,他要挖,于是两个孩子渐渐相互推手阻止对方了。
甲的妈妈劝导甲:“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挖洞。”甲再次明确了态度:“我不要一起玩,我先来的”。甲把洞里的沙子挖出来,乙就手脚并用把沙子又扔进去。
甲的妈妈不知道小孩的家长在哪里,她又建议乙:“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先来挖的这个洞,他不想和你一起玩,你去别的地方挖洞好吗?”乙立刻回复:“不要。”他的动作更加急切了,要把甲赶走的节奏。这个局面就是乙一直“进攻”,甲一直“防御”。
甲的妈妈建议甲去别的地方挖洞了。甲挖了一会,又不舍回到了他之前挖洞的地方,这个时候,乙整个身子趴在沙堆上,堵着那个沙洞。甲说:“我不要去别的地方挖洞”。乙不断挪动方位阻止甲。
旁边有一男子,偶尔抬眼看一下这两个孩子,全程未发言。
意外发生了,甲抓起一把沙子,扬了乙一脸。乙哭了,旁边的男子才赶紧抱起孩子。这个举动才能确定这是孩子的家人。之前在场的大人都不知道小孩的家长在哪里。
几个妈妈的讨论
“这就是爸爸带孩子,粗线条,不管不顾,任由他们自己。”
“爸爸的搞法或许是想要孩子们自己解决自己的矛盾。”
“我自己的孩子去抢被人的东西我会制止,但是别人要抢他的要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儿子有一次和另外一个孩子玩沙子,那个孩子一直扬沙子,家长就在边上不做声。后来三番五次扬到我儿子眼睛里,我就不顾那么多了,我说谁家的孩子,家长不管我就管了,然后吼了那个孩子,家长马上出来了。”
“我也是不让孩子先去弄别人,但是后来发现他不会保护自己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教孩子要守规矩不难,但是遇到熊孩子和熊家长,更难的是教孩子去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默许孩子“犯人”背后的心态
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的时候,总是会产生矛盾,拉扯、争抢、打架。孩子们还不太懂得所谓公共秩序和规则,他们迫切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自己。这都是他们的天性使然。
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的时候,观察家长很有趣。有一类家长通常在自己的孩子强迫别人意愿、抢夺别人地盘或玩具、或者破坏了大家的游戏规则争得了利益之时,面对孩子不断地挑衅别的孩子的时候是不会上前做有益的引导的。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要败下阵来或者别人的家长出面了才会站出来。
作为家长,想必都是不想自己的孩子在“战争”中处于下风被欺负的,通俗地说就是:不能吃亏。
容我推测一下:因为不想吃亏,担心孩子会被别的孩子“吃住”,所以在孩子不断“袭击”别的孩子的时候不制止TA,免得TA以后不敢和别的孩子动手了。当自己的孩子敢于去“侵犯”别的孩子的时候,心里还是庆幸的:我们家孩子在外是不会吃亏的。
容我再推测一下:沙堆里乙孩子的爸爸,不时地看了看两个孩子的情形,一直没有任何要改变孩子意愿和行为的语言,是不是因为他看到了孩子一直处于“上风”,他一直在不停地“进攻”,他小一些居然还敢从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手里抢沙洞很厉害?
如果真得是这样,乙爸爸就是默许孩子“犯人”。我并不觉得这件事情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矛盾”,孩子三番五次地强迫另一个孩子的意愿、强行地要去侵占另一个孩子的权益,家长是不是有必要做引导了?
不吃亏就赢了么?
我想,甲乙两个孩子的事情其实是大可不必弄到扬沙子收场的。甲孩子一定是咽不下“沙洞被抢”这口气,一怒之下扬起了沙子。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乙的爸爸可以及时地告诉孩子:一起挖洞,不要把小朋友挖出来的沙子又扔进去,这样不礼貌;小朋友先来的,他不要一起玩,你另外找一个地方挖洞吧;一人挖一次,挖一个更大更深的洞……。或许乙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些认识,不会执着地去抢夺。没有那么多次的冲突,甲孩子扬沙子的可能性会小很多吧?
突然地想起“昆山龙哥”案,如果他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攻击对方,企图置人于死地,对方能不顾一切地反击最后让他命丧自己的刀下么?尽管是他自己闯入非机动车道有错在先,他就是要“好好教训一下对方”,无端地生出了这件事情。
面对孩子该管束的行为却任由时,TA反倒有可能不断地激发矛盾,为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一如抢沙洞被扬了沙子,拿刀砍人反被毙命。
所谓有先“犯人”的能力,并没有让TA更有本事。相反限制了TA更多的可能性。
教会孩子们“排排坐,吃果果”是不是更愉快呢?一个注重与他人合作的孩子是不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为社会人。身处社会,是要遵从公共秩序和规则的。
当然,总有那么些人,会不断地去挑战这些秩序和规则。我们无法预知每天会面对怎样的人和事,怎么去应对和准备?我相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也大致如此吧:多与同伴商量合作,不挑事;但是遇上事不怕事,大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对方先动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但是,也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所谓“不在烂人烂事上纠缠”。这一点更多地是对家长而言,“熊孩子”后面一般都站着“熊家长”,如果你遇上的是很“熊”很“熊”的家长,胡搅蛮缠、锱铢必较、颠倒黑白之辈,那套说理要公平的想法还是放到一边吧。
“守规则,懂自卫”才是真本事
教育孩子,是要面向未来的。成人所面对的世界,就不是抢一个玩具那么简单了。换句话说:教育孩子要有点远见,不是今天TA抢到了玩具就是好的,这不过是一点眼前的小得失。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于他们成长和发展有益的关键能力。
如果为了怕吃亏,而总是任由孩子去抢和争,这个孩子大抵会成长为“草包”。内心没有对社会大众的尊重、没有对社会规则敬畏的孩子,有一天TA的父母也许会惊讶地发现根本管不住TA了。
真正能支撑着孩子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是TA们能够遵守社会规则,这样TA们能够最大可能地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同时,培养孩子有强大的内心和还击的手段去面对可能的侵犯,所谓“自卫”,懂得有什么方式、途径可以寻求到更多的保全之策。
|�`?�'X�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