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瑟伦的论证:
1. 事物要么存在于现实中,要么存在于想象中。
2.上帝是最美好的事物。
3.“想象中的”“某一美好事物”的完美程度<“现实中的”“某一美好事物”的完美程度
所以:
“上帝存在于想象中”是没有“上帝存在于现实中”完美的。
而上帝又是最完美的,所以上帝存在于现实中。
这个论证看似简单合理,需要费些功夫去看到其论证缺陷之处。
首先,从“看不见的园丁”说起。
“看不见的园丁”存不存在
A和B在十年前来到过一片花园,十年后再次来到这个花园,发现花园里的植物枝繁叶茂。
A说:“一定存在一个园丁在这里照顾植物。”
A和B等了许久而无果。
A说:“这个园丁一定是隐形的,让我们来设置一些陷阱来抓这个园丁。”
A和B鼓捣了一番而无果。
A说:“一定存在一个园丁,我们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他。”
B此时开口了,说:“如果存在一个园丁,我们看不见他、听不到他、摸不到他,那他和没有存在有什么区别呢?”
借康德对“存在”的阐释进一步看这个问题,康德认为,“谓词”的使用是可以增加事物本质属性的。而“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存在”这一词的使用并不会增加被描述者“存在”的本质。
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一个园丁,那么他是隐形的。”这句论述不能证明园丁的“存在”,尽管这里使用了“存在”一词,但是和“不存在”没有区别。
同样地,我们可以说“如果存在一个三角形,那么它一定有三条边。”这句论述本身不能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这一论证留在这里,重新看安瑟伦的上帝论证。
安瑟伦论证出的真正结论
安瑟伦的论证框架是:
“想象中的”“某一美好事物”的完美程度<“现实中的”“某一美好事物”的完美程度
所以:
“想象中的”“最完美事物”的完美程度<“现实中的”“最完美事物”的完美程度
而,
“最美好事物”既然用了“最”的形容,“最完美”的,就一定不可能是“想象中的”。那么“想象中的”和“最完美”本身无法放在一起。
所以:
“最完美事物”不能代替“某一美好事物”进入论证框架。即后面的论证不成立。
而安瑟伦的论证真正得到的结论是:如果存在“最完美事物”,那么一定是“现实中的”。即:
“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一定它是在现实中”。
结合我们刚刚所说的:
“如果存在一个园丁,那么他一定是隐形的。”这句论述本身不能证明园丁的“存在”。
“如果存在一个三角形,那么它一定有三条边。”这句论述本身不能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如果存在一个上帝,那么它一定是在现实中”这句论述本身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证明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