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哎呀,我睡过了,已经过了美术课上课时间了!”
“妈妈,我在出租车上,我刚才发现,我忘带钱了!”
“啊?今天有网上外教课吗?我忘记了,让老师白等了!”
寒假已经快一个月,喵小悠一个人在家里,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学习、游戏和午餐。
放假之初,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清单,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寒假作业,老师要求必须做的事,必须读的书,自己想读的书,想做的事,我们要求每天要做的家务、运动、写日记,等等,全部分解在每天的日程上,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
尽管如此,免不了还是状况百出,比如说,定时没有叫醒她,出门上课忘记带钱,等等。即便如此,我从不打电话叫她起床,也不替她和老师定约,遇到问题先让她自己想办法。半个假期下来,竟然发现喵小悠独立了很多,就算遇到问题,也可以冷静地想办法寻找解决之道。
我一直坚信: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包办一切,而是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不能一辈子当孩子的保护伞,就不要替孩子包办一切。当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
2.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种经历,天气很冷可是孩子偏偏要穿那好看却单薄的衣服;临近出门你叮嘱他带这个带那个,一切你觉得必要的东西,可是他却嫌你烦;年幼的宝宝,你越是跟他说:“别碰它,会烫伤的。”他越是想去试试。
这时,可以试试自然惩罚的方法。
“自然惩罚”由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提出,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予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孩子自己体会到冷时,他就会知道什么天气要穿什么衣服;出门在外,缺东少西,确实带来很多麻烦;火炉、暖壶、尖利的东西,的确不能碰。当孩子真正感受到某些东西对他的害处时,他会自行回避。
所以说,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人们也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3.
喵小悠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到小摊上去涂石膏画,我因为偷懒,并不干涉她,由着她去胡乱涂抹。但是总有很多爸爸妈妈,刚开始是动口:“怎么能这样涂呢,要顺着一个方向,涂得才均匀;哪有头发是绿色的啊?”不一会儿就直接上手了,在示范中不一会儿就替孩子完成了一个“完美”的作品。
孩子刚开始学习、画画,可能在大人眼里做的一点也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试错、体验中进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探索一再打断、干涉,非但不会帮孩子快速成长,反而会让孩子缺失自信,无法自己掌握学习。
昨天带两个小女生去花市,每人自己配了一束鲜花和花篮,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插起来。朋友的孩子年龄小些,第一次插花,一开始就先在花篮里铺路、建桥,并且把最短的一朵花插在了正中间,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插花的认知。但是我没有干涉她们,由着她们自由发挥。40分钟后,两个花篮收工了,再次颠覆了我的认知,不得不说,她们的插花比我的插花要漂亮多了,孩子的创意果真是无极限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大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实际上我们的眼光未必就是完美。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允许孩子慢慢地成长,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快乐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就是我们父母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