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景区,有点被吓到了,整个村落,就是景区,景区就是村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生活就是你要欣赏的,我购买的就是你此时此刻的生活。
在景区里有村民同行专用车。路上挤满了游客,也能清晰的看到穿着苗族服饰的当地人。游客混在居民里,难分难辩。好在酒店远离闹市,在大半山腰,上山有专车接送,开车三五分钟,但如果走路可能要二十分钟,一路山路,好在司机小哥哥人特别好,什么好吃,哪里好玩,在哪里能看到苗寨最好看的地方,一点不保留。
推开酒店的窗户,放眼都是梯田。从和小兰(大学闺蜜)玩到一起,她就开始给我讲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吊脚楼,她总是骄傲的宣传家里四季多么舒服,环境多么原生态,旅游开发多么落后,但到了这里我觉得自己被骗了呢。
整个苗寨就是一个非常壮观的旅游景点,一幅画面,四面环山,梯田依山顺势而建,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绿树翠竹点缀。怎一个美字了得。
幸好住的高,夜晚一到,安静的只能听到虫叫。按照小哥哥指导的方向,登高望远,苗寨的全景,从另一个角度看的完整,与观景台的全景相比,更加内敛,但更有气势,层层叠叠的灯光,把这个区域照耀的灯火通明,好像夜晚并没有到来,苗族人好像偏爱灯光,亮化的非常好,后来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和苗族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苗家人上山劳作,常常是忙碌到天黑才回来,由于苗寨是依山而建,户挨着户,家挨着家,又全是小路,回家的路坎坷不平,为了方便大家走路,各家各户都会在屋檐底下或在路边挂一盏油,为彼此照亮回家的路。虽然已经是半夜,但我走在这样的路上,一点都没有害怕或是陌生,一个人,吃吃喝喝,看风景。
西江苗寨这里有十多个村,千户以上的人家,被誉为活着的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估计我不小心迷路的这段风景才是真正的苗族人的生活,吊脚楼里有烟火气,而不是酒店,打开的窗户上挂晒着衣服,厨房里冒着炊烟,老人们穿梭在前屋后院,过的无比安静,仿佛那个旅游景区和自己没有关系,外面的热闹,和这里没有关系。时间在这里不忍心流淌,缓缓的划过每个人的眼角,静静的陪着他们,一起变老。
在这里看到的吊脚楼应该是正宗的,虽然我住的也叫吊脚楼,但已经被改良的没有木头味了,好像不那么苗。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吊脚楼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这是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
西江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结构严谨,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善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让我看着垂涎的,和吊脚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现在的七座风雨桥多数是后期建造,但依然全部没用一根钉子,全部是木制结构相连,技艺精湛,在白水河上形成了一条漂亮的玉带,穿梭其中,感谢自然赋予人类的力量。
还有很多民俗类的东西,有些被商业化、汉化后,变了味道,体验就好,不想过多描述。但建筑和服饰,真的是过足了隐,余秋雨老师曾经评价“西江,美丽超乎想象”,用美丽回答一切也成了这里的宣传语,余秋雨老师见过何等的美丽,给出这样的评价充分说明了这里的风景和人,从里到外的美丽。 西江千户苗寨就像是一个露天的博物馆,将苗族的发展史和苗文化用相较原生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换一种理解方式,如果不商业化不汉化,我们去了没地方住,也没得吃,原生态与商业化虽然是悖论,但找到平衡点去理解吧,有可惜,但更应珍惜,一个民族的文化,以最开放的方式,展示出来,是勇气也是魄力。他就像一部由时光导演的实景剧,每一户生活在这里的人家,和每一位漫步于此的游客,都是剧中的一角,共同演绎着关于这里的传奇。如果没有体验过,我会推荐走一趟。忍不住,有些吃的虽然哪都吃过,但,在这里,好像是另一种存在。都留个影,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