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最新进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实施以来,福建通过政策创新、基层实践和文化纽带,在闽台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创新:从“纸面”到“地面”的精准对接
福建围绕“通、惠、情”三字方针,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政策体系。第四批17条政策聚焦台胞台企实际需求,如试点允许台湾业者在闽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支持台胞按七折购买三明林业碳票,推动绿色经济合作;宁德锂电企业每年为台胞提供超百个专属岗位,并给予就业补助每年5万元。这些政策通过基层窗口的“一站式”服务落地,例如闽政通APP开通“台胞台企数字第一家园”专栏,实现居住证线上换补领“5日办结”,真正让政策红利触手可及。
在农林渔业领域,政策设计更显“泥土气”。宁德对台企海上养殖给予50%海域租金补贴,龙岩为台企预留5%用地指标支持茶园樱花融合发展项目,泉州对台资花卉企业给予每亩3万元基建补助。这种“一业一策”的精准支持,让台湾农民创业园、海洋养殖合作社等基层经济单元成为融合发展的毛细血管。
二、基层实践:从“试点”到“示范”的融合突破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福州马祖产业合作园先行先试区通过“5年租金补贴+装修奖补”吸引马祖企业入驻;莆田生技医疗合作区为台胞提供房租减半、免费研发场地等扶持,已有20余家台企入驻。在宁德,台胞参与海上渔排改造,引入台湾深海网箱技术,带动当地养殖效率提升30%;漳州通过“迁台记忆”文献征集工程,整理5万余件两岸家书档案,让历史记忆成为基层情感融合的催化剂。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厦门航空打造“闽台空中快线”,推动两岸人员往来日均超5000人次;平潭试点“台胞医保线上结算”,实现医疗费用“秒报秒批”。更有基层社区创设“台胞服务驿站”,提供从证照办理到子女入学的全流程帮代办服务,让台胞感受“家门口的温暖”。
三、文化纽带:从“信仰”到“认同”的情感升华
妈祖文化、宗亲文化等共同记忆成为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武夷山学术研讨会提出打造“妈祖大模型”,通过AI解析两岸庙宇签诗,构建基于共同信仰的文化对话系统;闽台合拍纪录片《两岸家书》再现家族迁徙史,在基层社区放映时引发强烈共鸣。南平建设“两岸茶文化体验园”,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与台湾茶艺结合,年接待台胞研学超万人次。
数智技术催生新型文化交流形态。台湾学者倡议构建“数字闽台文化云”,整合闽南语歌谣、布袋戏等非遗资源;福建依托“迁台记忆”档案建立的线上展览馆,累计访问量突破300万次。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强化了两岸青年的身份认同。
四、未来展望:从“试验田”到“样板间”的路径探索
福建计划到2025年形成两岸融合发展“实质性进展”,当前已在三个方面显现示范效应:
1.制度创新示范:累计推出62条政策,建立同等待遇清单,覆盖台胞80%生活场景;2.产业协作示范:闽台共建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台资农业企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3.社会治理示范:平潭试点台胞参与社区议事会,福州成立两岸婚姻家庭调解中心,基层共治模式逐步成型。
未来,福建将深化“全域融合”理念,推动政策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指出,两岸经贸合作逆势增长,2024年贸易额达2929亿美元,证明融合发展是民心所向。在基层实践中,唯有继续以“人本化”政策解难题,以“在地化”服务暖人心,以“数字化”平台促交流,才能让两岸融合之树根深叶茂。
福建的探索表明,两岸融合发展不是抽象的政治命题,而是体现在台胞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手机里的便民服务、祠堂中的共同祭拜。当政策设计与基层实践同频共振,当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交织共进,两岸同胞终将在共享机遇中实现心灵契合,共同绘就民族复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