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儿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差异较大,可在过年这件事情上,全国的兄弟姐妹一定是不谋而合的,一年中最大、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非过年莫属。
过年说的是大年初一,但又不仅仅是这一天,实际上在陕北农村,腊月二十三过后就进入了年关,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期间都属于过年,这也是乡亲们一年中活得最洒脱,过得最舒适,玩得最尽兴的一段日子。我从小生活在陕北农村,对过年有着独钟的情怀。那个年代的农村常年闹穷,乡亲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对吃的要求相当随意,唯独对过年十分重视,家家户户几乎把一年的美食都集中在这几日,过一个殷实的肥年,而且见人就说“穷死也要过个好年”。这也难怪,一年三百多天,乡亲们没有一天不是在忙碌中度的,终于熬到年关了,一切都收拾妥当完毕,男女老少穿上年前在集市上精挑细选回来的新衣裳,该是好好享受一阵子的时候了。
在陕北农村,由于过年时间跨度长,食物消耗量大,家家户户都要提前置办年货,这其中一部分要花钱去集市采购,如米面蔬菜、水果海鲜、糖果饮料之类,剩下的肉类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猪圈里花白的肥猪,羊圈里壮硕的山羊,以及鸡舍里打鸣的红公鸡。这些牲畜可是乡亲们的宝贝疙瘩,平时忙完地里的农活,回到家里,自己口干舌燥都顾不上吃饭,也要先把它们伺候好,不忍心让它们在吃喝上受一点委屈。很多农村妇女经常一不小心就对牲畜们有了情感,以至于在年前宰杀的过程中总是伤心地落下热泪。
在我的老家,有立冬杀猪的习俗,这一天开始才是乡亲们真正意义上的“吃大肉,大吃肉”的时候。很多猪兄虽然一生衣食无忧,然而稀里糊涂地就被迫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在猪兄的身上,我学到了一个受用终身的智慧,当你总是沉浸在享受的日子里,灾难离你也就不远了。
说到杀猪,我脑海里的记忆瞬间就涌上了脑门。小时候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就是立冬杀猪,女人们一大早就开始烧水,男人们则一起捋袖上前,赶出圈里的肥猪,对它围追堵截,抓耳朵的抓耳朵,提脚的提脚,把肥猪制服在一张厚实的石板上,这时突然冒出一名刀客手起刀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阵歇斯底里的嚎叫过后,动静开始逐渐变小,等到彻底没了声音,女人们在烧水的灶台上已不知落下多少热泪。
男人们越干越兴奋,吃罢主家递发的香烟后,一些气功稍好的年轻人在猪大腿上割开一道口子,然后就往开始往猪的体内灌气,直到彻底涨成一个圆球,才肯收功。然后把猪抬进装满热水的铁通里进行烫毛、剐毛,没多久,刚才还嗷嗷大叫的肥猪便被分成了两半扇挂在屋外的梯子上。比较有趣的是,男人们特意把猪尿泡(猪的膀胱)取下,给孩子们做成皮球玩,一直玩到那天一不小心被树杈扎破,猪尿泡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后来在篮球和足球上的有着极高天赋的农村娃都是猪尿泡的受益者,我自然也不例外。
农村的猪肉普遍很畅销,很多城里人专程跑到农村,花高价买乡亲们的猪肉,当然也包括羊肉。还有农村的鸡肉,又被城里人叫做“土鸡”,包括它下的蛋,被城里人疯狂追逐,在我的印象中,“土”字多被城里人用来相容乡亲们跟不上潮流,反倒是在吃肉方面,他们又开始返朴归真。不同于集市上的肉,农村人的牲畜都是靠粮食喂大,肉质鲜嫩、营养成分高,很多城里人在招待亲朋的时候,总会刻意提醒客人肉都是自己在农村买的,言下之意就是在城里很难买到这么好的肉,今天你有口福了。
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过后,家家户户的年货已经基本置办妥当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查漏补缺,选择一个悠闲的时间,把已采购回来的家当全部清点一遍,把还缺的物品罗列出来,在打电话让返乡的儿女稍带回来。接下来的日子,勤劳的妇女们就开始制作熟食了,粉蒸鸡、肉丸子、红烧肉、炸豆腐、油膏……甚至连粉条都是自己制作,具体流程我记不大清了,大概就是把淀粉和在热水里,在加入明矾,最后跟下饸烙一样,粉条就做好了。乡亲们会把吃不完的粉条凉干,再装进袋子里进行保存,这足够第二年一家人吃上整个春天。过年怎么能少得了乡亲们自己炒的瓜子和花生,为了防止锅里干炒容易烧焦,乡亲们筛点细土放到铁锅里,带土被炒热后,把生瓜子和生花生倒进去,炒出来的瓜子远比现在市场上的好吃,而且是真正的原味瓜子,极大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陕北农村,乡亲们一般会在除夕当天张灯结彩,贴春联、门神等。贴春联颇有讲究,特别是大门两旁的春联,往往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信仰等,绝不能随意乱写,更不能乱贴。其次在一些曾经居住过的空窑洞或者是存放杂物的房子上也要贴上春联,当然有的人家为了省事只贴一个抬头,诸如紫气东来,新春大吉之类的词语。然后是针对灶台、牲畜家禽的住所和大门以及厕所上张贴的抬头,比如灶台上一般会贴美味佳肴,大门口贴出门见喜,厕所上则贴讲究卫生等,特别是牲畜家禽的住所,通常贴牛强马壮、猪上千斤、鸡肥肉多、羊生双羔等词,词语相对夸张,但却充分体现了乡亲们的美好祈愿。乡亲们张贴的春联普遍有种来源,一是自己在集市上购买,二是找专人书写。在我们老家写春联的任务都交给了一位上了年纪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退休老教师,基本上他一个人承包了整个村子全年的春联。最后就是贴门神,贴门神相对比较简单,门神有点像画,一般都是直接在集市上采购回来,门神最常见的有秦琼和尉迟恭、关羽和张飞,张贴时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的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所说的“贴错门神”,门神贴错一定要及时纠正,不然就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乡亲们在贴门神时都格外小心。春联、门神贴上后要管一年,直到第二年除夕前换新时才撕掉,意为去旧迎新。
此外,由于除夕正好是过年的前一天,所以这一天的晚上是全年的终点,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度过,离家远行的亲人也要赶回家吃这顿团圆饭,所以叫团圆夜,又叫年夜,吃的饭叫做年夜饭,这一顿饭菜自然也是全年最为丰盛的。很多吃不完的饭菜,就成了一家人整个春节消灭的对象。于是一个春节下来,女人们的腰围不可避免地粗了一圈。
在农村,除夕这一夜所有人家里的灯都必须保证是亮着的,全年人都要打好精神“守岁”,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这种怪兽形貌狰狞,喜欢美食,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百姓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并且想出了一套对付“年”的办法,就是让灯一直亮着吓走“年”,全家人也提起精气神准备时刻投入战斗,慢慢地就有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新年一过,孩子们就开启了拜年之旅,七大姑八大姨拜下来,手头立马宽松了。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也难得大方一回,把平日里省吃俭用下来的私房钱拿出来给孙子孙女们发压岁钱,年轻的大人们在一旁极力推辞,转手把钱给她们塞回去,并直言对方这么大年纪了,靠爬坡上洼挖山货卖的点钱,多么不容易,再则孩子们也不缺这点钱。可是无论怎么劝说,最后这个钱总会被老头老太太偷偷地塞给她们的孙子孙女,在她们看来,孩子们常年在外,一年也见不上几次,这是她们唯一能对孩子们表达爱的方式。
接下来,村子里将会陆续迎来多件大事,唱秧歌,朝山,摆火塔子,一步步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关于这其中的趣事,我想后续单独一一描述,今日提笔时久,双目干涩,思绪漂浮,暂作休整。
最后以提笔时的心情做个结尾:乡亲们辛勤劳作一整年,平时在吃穿上都尽可能地节省,没有城里人那么多的讲究,但到了过年,大家一点都不马虎。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勤劳善良的乡亲们最敬佩的原因之一,在该讲究的时候必须讲究,在不该讲究的时候必须不讲究,生活如此,做人如此,做事如此。
(强艳雄)
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