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大学时选择了中医这门学科,第一堂课就问了老师:什么叫中医?老师回答中医就是中国医学啊!老师的回答还是令我不思其解
相信一问起何谓〝中医〞?100%的人也会这么回答。这只是说明中医的发源地,但不能体现中医的真正涵义。
那什么是中医呢?
“中医”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个“中”究竟何意呢?
华夏医学自古有岐黄、杏林、悬壶、青囊等等之称。法定“中医”一词,是1936年的事,以别于传入的现代医学。这个“中”字用的非常妙,把中医最高的层次和境界给体现出来了。一个“中”字,直接体现出岐黄之术的无上心法,杏林之道的图腾。
现在因为时代的关系,我们对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甚了了,想理解何为中医?我们必须先弄明白这个“中”是什么含义?
在公天下那个年代,帝位是传给〝德才兼备〞之人,史称“禅让制”当尧传位给舜时,同时传给舜四个字“允执厥中”。释义:“允”即允当适可,“执”是“把握”,“中”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允当适可的把握不偏不倚的中道”。这是尧传给舜的治理天下的无上心法。
“允执厥中”是出自《尚书·大禹谟》,《论语》改成“允执其中”。“厥”与“其”意思都是一样,只是语气词。
《管子》更把它看成〝心性修持〞的心法。
《管子内业》“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这个“中”并非指“中间”、“不偏不倚”、“中正不偏”的意思,而是指“内在”,是“天性”的寄居地,神之所。而“中”的心性修持,使感官不惑于物象,感官不扰心神,而超乎形而上。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即言此境界。
咱们看看这个〝中〞字。一竖,在中间,不偏不倚,不亢不卑,不虚不实,不求不弃,这是〝中〞。
用现在说法,勉强叫〝平衡〞吧!即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多、不少、不偏、不歪、不盛、不衰的那个〝中〞......
我们可以把中医理解为:中医就是当你的身体失去“中”,偏于上了,就往下调一点点,若还是不够“中”呢?那么再下调一点点,调整到“中”为止。若偏于左呢?就往右调一点点,调到“中”为止。把你的身体调在,中间、平衡的状态。这样人体就无病无灾。也就是把你的身体和生命调整在 “中道”。网上很多搞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对立,这就不是“中道”。
中医以形而上的〝道〞为理论基础,践行着形而下的物质生命。
哈哈哈感觉像在说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