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欢迎来到初晓的教育专栏——家庭教育每日一讲,我是Colin老师。
有位妈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孩子想买一台相机,妈妈要求必须完成21天练琴阅读计划才能买。爸爸认为这么做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妈妈心里很困惑: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到底能不能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呢?
这的确挺让人为难的,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能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物质奖励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了谈明白这个话题,我先给你讲一个心理学研究。
1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来研究人做事的动机。
他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都要解一些智力难题。刚开始,学生们都在很认真的解题,每组解开的题目都差不多。后来,德西给其中一组的学生奖金:每解开一道题就能得到1美元。
实验进行到第三阶段,德西把那一组的奖金取消了。结果发现,得到过奖金的那一组呢?几乎没有人在做题。而没有得到奖金的那一组,依然有很多人在解题。
在这个试验里,德西发现,一直在解题的那些同学,他们是被兴趣驱动的,因为解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快乐。而另外那些同学,解题是被奖金驱动的,一旦没了奖金,他们也就不愿意解题了。
可是,所有同学刚开始不都在很有兴趣的解题吗?为什么有的人后来兴趣下降、甚至消失了呢?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奖励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也就是降低其内在动机。
2
学习其实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尤其是解开一道难题的时候。这样的成就感激励着孩子继续解开更多难题,这就是学习动机的形成。
如果你给孩子物质奖励,在短期当然是非常有效的:孩子为了一台相机、或者一辆自行车,会愿意去克服一些挑战,比如按父母的要求完成作业。我们家长可能希望的是,他在完成这些学习挑战的时候,能学到知识,或者能虽然“被动”,但至少会对知识产生兴趣。
但令人失望的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一直盯着那台相机或自行车,而不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学习上。而且,如果你过分依赖这样的方式,你会发现,孩子的学习行为变得与奖励高度相关:没有奖励,就不愿意学。而且每次奖励要越来越大,才能产生新的刺激。有的孩子甚至以不学习作为威胁,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3
那么,“你想要什么,就得先做到什么”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不可行呢?
在同一件事情上,是可行的。比如:你想要考上名牌大学,就要好好学习。因为这二者有必然关联。但是,不要人为的为两件事制造关联,比如:你要想我陪你玩,就得做完作业。你要想买台相机,就得先考到“双百”。
陪孩子玩、买相机,这些事情都应该单独与孩子讨论,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能作为学习的交换条件。如果确实是孩子需要、全家都支持的东西,那干嘛不直接给孩子、而非得设置一个条件呢?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孩子没做到那个条件,那是给还是不给呢?如果给,那就意味着孩子可以不遵守和父母的约定。如果不给,那势必又是一场情绪大战。我猜大多数时候,最后还是父母一边责骂抱怨,发泄自己的挫败,一边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为难自己,又是何苦呢?
最后,总结一下。我不建议父母把物质奖励作为学习的交换条件,如果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我们可以听一听他的心愿与想法。如果要拒绝,也是就事论事的给出合理观点,而不是告诉他“因为你学习不好,所以不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