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原文】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女”通“汝”,见《论语集释》。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起来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连自己正在老去也不知道……之类的话?”
【感悟】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自我介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自我认知摒弃了身份与地位,他不需要身份性自我,他的定位是本质性自我。这些话看似平常,实则体现了孔子是内心非常有力量的人,内心是充实喜乐的,他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身份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因为他本身就是非常认可自己的。
学习孔子“发愤忘食”努力学习的精神,“乐以忘忧”由内而外生发的学习快乐的状态,以致于“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原文】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我只是个喜欢读书且勤奋地追求知识的人。”
【感悟】
1,敏以求之:圣人必可学而至!
孔子虽被后世奉为“圣人”,但他自己在世时可从来不敢这么夸自己。只有一点,孔子“夸”起自己时毫不客气,那就是好学。他甚至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样的“大话”。其实好学这件事,也难也不难,只要你肯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树立超脱物质之上的理想,保持一颗好奇心,那么“圣人必可学而至”。推荐你读《认知天性》《刻意练习》《终身成长》
2,我非生而知之者。
人们热衷于神话名人,说他们是“天才”,有“天赋”。究其原因是,这样的说辞可以为自己不去付诸努力找到借口和理由。 因为人们看到名人成功而自己碌碌无为的时候,通常第一反应是痛苦失落,如何消除自己的这些痛苦失落,对应而来的是认知失调,因为人家有天赋,人家是天才,所以人家成功了,而我没有成功,所以就不痛苦失落了,认知失调的人们热衷于找非真正原因和非真正的解决途径。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是因为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过是我勤奋好学罢了。
067【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从不谈论四件事: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感悟】
如今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公共话语权,更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实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媒体和名人, 少一点曝光“怪、力、乱、神”,少一点负面新闻,少一点功利之心,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宣扬社会正气。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每三个人当中,必有一人可作为我的老师。我们可以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照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感悟】
1,孔子这个名言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常言道“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真正能够做到的,恐怕寥寥无几。
2,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句话其实是对一个人非常有挑战的,需要一个人有非常谦虚的态度,看到别人成功时,看到别人取得成就时,能够有随喜之心,能够真正的欣赏和祝福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但现实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优秀的人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 当一个人特别优秀的时候,我们巴不得他不好, 如果能出点儿丑闻更好,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一个开心的吃瓜群众了。
为什么吃瓜能够让我们这么开心呢?这就是解决认知失调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他比我做的好呢?你往往我们会倾向于看他出丑犯错,然后再暗自高兴,原来他也不过如此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自己的认知失调,再一次协调了我们的认知失衡问题。因此“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一个反熵行为,是具有生命力的。 比如,尽管一个人身上有缺点,我们能够从他人身上找到优点,并拿来借鉴,提升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到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要从中反思自己有没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从中学习到什么教训。通常,我们善于挑剔别人,善于做吃瓜群众,骂别人“人渣”,落井下石等等。
而我们实际上要做的是,无论别人做的对或者不对,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他人身上学到优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挑剔别人的缺点,或者在别人犯错的时候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做一个肤浅的吃瓜群众,只有这样做,才能逐步形成成长型心态。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老天赋予我高尚的品德,要我教书育人,桓魋能把我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