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我看了同名电影——小李子的海天盛筵。
阅读完书再看电影,使思维和视觉保持了统一。电影盖茨比与文章盖茨比内容出入不大,让我对盖茨比所举行的趴体有了最直接的感受,用海天盛筵、纸醉金迷真的一点也不为过,一看就是斥了巨资。
为什么很多电影按照原著来拍,大家会觉得很失败,觉得很烂,我想一是编剧改动了原著大部分的内容,使观众在心里上无法接受那些改变,这也许就是人们对原著的“先入为主”吧,人们认为“应该是怎么怎么样”而不是导演排出来的“怎么怎么样”;二是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的活动,都会酣畅淋漓的体现在白纸黑字上面,而电影呢则是让演员用演技来表达这些情感,比如愤怒想要杀人的心情,比如缠绵温柔的语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是影帝,而有的人怎么瞪眼睛都会觉得很尴尬。
当时《盗墓笔记》电视剧上映的时候,被我室友一顿批判,这不是她心目中的《盗墓笔记》,与原著差了太多,他很失望。《小时代》和《幻城》上映时我也有同感,青春的记忆就被郭敬明自己亲手给毁了。
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先看过原著而是先看了电影,那么我对原著和电影又会是什么一种感受呢。那天晚饭时和朋友聊到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他说非常好,短短的电影把西游师徒四人的算计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还说,86版的《西游记》太过美化了师徒四人,与原著有差异,还是看过原著后再从内心对四人重新作出评价吧。他还提到了《哈利波特》和《魔戒》三部曲,他说当他读过原著之后,再看电影时,真心觉得电影能表现出的内容是在是太少了,于是他果断的放弃了《哈利波特》和《魔戒》的电影。
先看电影后看原著,还有一点无法抹去的现象就是,在你读书时,自己想象的片段都是电影中出现的影视明星,挥之不去,无法更改,也算是“先入为主”吧。
在感官上,《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嫌疑人X的献身》都非常尊敬原著,但是欧美的叙事手法和日本的有明显的区别。日本的叙事很温柔,很平静,很日常,没有太多的起伏。而欧美的整体感觉就是大气,喧闹。单纯的两部相比,更喜欢盖茨比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