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感”大概是每个人都逃不掉,躲不开的感受。在车辆来来往往的拥挤街道上,在地铁的人海中,在山顶上,在狂野里,在四四方方的格子间,在一排排楼房的空隙里,在吵闹的菜市场,在亲人团聚的桌边,在无法入睡的夜晚……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虚无感”不期而遇,是镜子的反光,无声无息晃的人眩晕。这是人类存在意义的难题,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对抗这种“虚无感”,比如萨特。有的人在艺术中找到寄托,黑塞和木心,有的人在宗教中找到平和,寒山大师和弘一法师。为生活所累的人,无暇多想,很少受“虚无感”的追问,有点空闲的大众,一旦陷入“虚无感”,找不到出路就很危险,要么再也快乐不起来了,要么就要各种尝试去找寻充实感。
很不幸运,我也遭遇了“虚无感”的追问 ,幸运的是我有明确的目标,及时这样,想着渺小的我,短暂的生命,还是感到无意义。如果真的懂庄子的“乘物游心”,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不会有这些困惑和烦恼。接受事实,生命是短暂,渺小,“虚无感”是存在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事修心,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的态度修心,注重灵魂的提升和修养,把灵魂看做不生不灭,永远存在。这样就不会纠结那些短暂,虚无的问题,关键是对自己的行为有要求,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对自己真诚,对事尽心,这样过一生大概是值得的。